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6版
07版
08版

风起绿电生汕头加速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

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现场 (大会组委会供图)

 

□ 张小宝

 

日前,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全球互信稳定供应链”为主题的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在广东省汕头市召开。

作为大会主办地,汕头拥有得天独厚的海上风能资源、辽阔的海域面积、优异的开发条件。汕头海岸线长396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海上年平均风速达8米/秒~9米/秒,海上风电年平均有效利用小时数近4000小时。汕头纳入广东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的装机容量达3535万千瓦,未来开发潜力将超过6000万千瓦。

在开幕式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傅小锋表示,回顾风电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技术引进、联合开发,到自主研发,并向引领阶段迈进,国家政策支持下的科技创新是风电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风电面临诸多挑战,要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依然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同时,应做好以下六项工作。即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用的创新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大对公共研发试验平台建设的投入,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打造全球互信稳定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胡洪表示,汕头依托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加快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对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再造海上新广东具有重要意义。广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汕头打造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创新策源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广东力量”。广东始终将能源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转型。目前,已基本形成多元化能源供应格局,绿色成为能源发展的新底色。未来,广东将以更丰富的场址储备、更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持之以恒推进海上风电的开发和建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表示,汕头大力发展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加快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近年来,汕头以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统筹推进海上风电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涵盖海上风电核心装备制造、创新研发、人才培训、检验认证的产业体系,捷报频传、势头强劲。接下来,汕头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大力培育海上风电生态体系,高质量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创新策源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表示,当前,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建设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是最佳路径。在汕头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目的是建设一个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打造国家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国际风电创新策源地,为我国风电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国际风电创新港建成后,不仅有风电专用物流枢纽的港口码头,还有“四个一体化”风电产业园,它是全球首个在一个产业园区聚集了风电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全产业链制造企业,以及检验检测实验室、大型科研装置,从设计研发、技术创新到生产制造交付的完整产业链。下一步还将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园,引入国字号工程施工运维企业,构建产业全生态体系。这将是全球第一个规划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从碳中和目标的视角分析了能源转型的五大趋势:一是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二是化石能源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三是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重要路径,四是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五是从基于地下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科技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介绍了绿色氢能及液态阳光甲醇的最新发展进展。他认为,面对国际形势多变和气候危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更大挑战,但实施“双碳”目标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利用光伏、风电催化资源转化二氧化碳,合成烯烃、芳烃等大宗化学品等,有望为碳中和作出贡献。通过绿氢及液态阳光甲醇,可以实现交通领域和工业领域的规模化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液态阳光甲醇策略可以同时兼顾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目标,助力化学工业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第一批的经济特区,汕头在风电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目光投向汕头,这里也将成为海上风电投资兴业与技术创新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