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8版
07版
06版

新能源产业亦须解决产能过剩矛盾

□ 刘满平

政策和资源一直是影响我国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区域政策和资源影响下,依托于各区域产业基础,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并且,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特色明显。其中,长三角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逐步实现国产化,设备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度电成本也持续降低。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降至0.5元/千瓦时~0.7元/千瓦时,平均度电成本比2010年下降约7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陆上风电度电成本约为0.43元/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7%,已非常接近火电电价。未来随着新能源关键设备成本的下降,以及电网接入、土地租金、融资成本、税费等非技术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技术度电成本将持续降低,届时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风电在发电侧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在用户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

我国新能源行业之所以短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价格、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经济激励型政策,对解决新能源产能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薄弱、提升产业竞争力等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众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也被产能过剩问题缠身。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例如,自新能源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导致出现“一哄而上、混乱发展”的局面。此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是沿用过去加工贸易的传统模式,两头在外,产业集中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严重受创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能源产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国外销售。在国内市场尚未好好经营而国家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企业通过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来抢占市场,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过剩产能。因此,未来在新能源产业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产能过剩局面,势在必行。

此外,为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除补贴之外的其它政策支持,例如,需要政府在产业发展上做出合理的长远规划。同时进一步深化统筹布局、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理顺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帮助行业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