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廖增太: 制定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推动绿色转型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化工材料正成为建筑节能与环保领域革新的核心引擎。从高性能隔热涂层到相变储能建材,化工科技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助力绿色建筑实现“被动式节能”;而生物基聚合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等环保材料的涌现,不仅减少了传统建材的碳足迹,更推动了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推广使用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建议制定无醛添加人造板标准、延长建筑部件质保期、鼓励创新促进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以及加快可回收、可再生材料产业化进程等。

据统计,预计到2060年,全球塑料使用量将增长近三倍,达到12.3亿吨,其中再生塑料仅占12%。以PET为例,其使用量预计将由2019年的2500万吨增长至2060年的6100万吨,若使用PET再生聚酯多元醇,相比于石油基的聚酯多元醇碳排放量可降低55%,体现了可回收材料在减碳方面的显著优势。

廖增太观察到,当前我国的塑料回收再生体系主要依赖可回收物的经济价值驱动,部分行业和企业缺乏采用可回收材料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这些材料在生产、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短期成本上升和技术调整压力。在缺乏政策激励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生产模式。

当前,可回收材料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难以准确判断材料性能和质量。同时,现有的验证周期长、费用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化进程,制约了可回收材料市场的健康发展。

针对行业发展现状,廖增太建议:制定行业最低使用比例,推动绿色转型;建立国家级标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具体来说,建议政府对于建筑、家电等材料需求较大的行业,设定明确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标准。例如,在建筑保温材料、家电等领域,建议设定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为5%,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这一比例要求,以推动企业加快向绿色材料转型的步伐。

同时,建立国家级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标准体系,为产品提供统一的测试和验证服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涵盖各类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规范和测试方法等。加强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权威、高效的产品测试和验证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产品质量,为企业大规模采购和使用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