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 第918期

我国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体系

——2024中国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观察

 

近日,主题为“氢智未来·绿动花城”的2024中国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攀枝花市氢能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持续完善,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体系。同时,氢能产业仍面临许多技术和体制上的瓶颈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聚能合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城建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花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能投攀枝花氢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氢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当前,发展氢能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首部能源法,将氢能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明确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氢能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执行局副主任苏伟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及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体系,从氢冶金、电力调峰、储能、氢燃料电池到建筑应用,有望成为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新赛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许多技术和体制上的瓶颈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实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以来,我国发布国家级氢能产业支持政策20余项,涵盖了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示范推广、设备更新等多个领域,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在会上介绍,我国绿氢项目规划建设明显提速,截至今年11月,我国累计规划建设绿氢项目超400个,对应电解槽需求达到72吉瓦,合计规划绿氢产能突破800万吨/年。

吉电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大安项目”)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绿氨标杆项目。魏锁预计,2025年5月,大安项目将具备试生产条件。大安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极大推进我国绿氢及其衍生物产业的发展。

全产业链体系已形成

魏锁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从推动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交通领域先导示范,向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和多领域规模化应用转变,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研究也从整机制造向核心材料研发、应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逐步深入。”

一是制氢设备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今年新增电解槽新品84个。碱性电解槽单槽最大产氢量已达5000标方,PEM电解槽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500标方率先下线,关键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国富氢能10吨/天级液氢系统在齐鲁石化运行,航天101所完成了我国首套氢膨胀5吨/天氢液化系统研发。燃料电池电推额定功率突破400千瓦,整体技术性能大幅提升,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关键材料入堆验证,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快速缩小。”魏锁说。

二是氢能示范应用在各领域全面铺开。截至今年10月,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突破22790辆,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507座,规划建设掺氢纯氢管道里程近8000公里。6个省市出台了氢车高速免费政策,多地提出构建跨域氢走廊。除交通领域外,氢能在能源、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投资总额达37.64亿元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此次会议的举办地——攀枝花是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节点城市。据攀枝花市委书记吴群刚介绍,近年来,攀枝花积极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扎实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全省氢能领域起步早、态势好、空间大的城市。

在苏伟看来,攀枝花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钒钛之都”,氢能资源丰富、氢能应用场景多元,具备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氢能制储输用及装备制造相关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发展。“相信这次召开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必将有力地推动攀枝花建设区域氢能供应中心、创新中心、储运枢纽、应用高地和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苏伟说。

会议期间,纳欧氢电年产万吨光解水制氢、国氢科技氢能示范合作等8个氢能产业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投资总额达37.64亿元。(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