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 第913期

织网扩网步伐加速 我国能源安全有保障

中国石化勇攀“地下珠峰”,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完成超8000米钻井100余口,其中大斜度跃进3-3XC井深达9432米,标志我国钻完井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图为“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是世界陆上最深商业开发油气田之一,累计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端牢能源饭碗提供有力支撑和示范引领。(中国石化供图)

 

□ 陈学谦 李 婕

 

10月13日10时25分,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随着最后一根导线顺利完成放线,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全线贯通。甘肃成为该工程途经5个省份中第一个实现贯通的省份,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半月。该工程是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工程送端起于庆阳市的庆阳换流站,途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省,落点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换流站,线路全长926千米,计划今年底具备带电投运条件。

 

今天,在华夏大地上,一条条特高压输电通道、油气管网跨越数千里,源源不断输送着电力、油气,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

 

9月27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公司公布,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已突破1.7万亿千瓦时,为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1993年8月,鲁布革至天生桥220千伏线路工程顺利投产,云南开始向广东输送季节性电能,正式迈出“西电东送”第一步。2024年,随着500千伏德兰线、500千伏隆阳变电站、500千伏光辉变电站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产,云南已建成“四横四纵一中心”的500千伏主网架,呈现“省内交直流并联运行、国内10回直流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国外多个方向送受电”特点,其中“西电东送”送电能力从最初的30万千瓦提升至4220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新增投产新能源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云南电网公司将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接网工程建设,并不断增强系统动态平衡能力和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清洁能源消纳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支撑云南“西电东送”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加快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油气电全国网络正越织越密,能源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

 

中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不均。实施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是中国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形成“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

 

全国一张网:油气管网里程约19万公里

 

国庆期间,当全国人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时,有一群人却选择了坚守岗位,默默地承担起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油气生产和保供责任。

 

10月2日,塔里木油田哈602-H5井顺利完钻,完钻井深7276米,以44.42天的好成绩实现7000米以深超深定向井完钻周期的新突破,比设计周期提前27.58天,不仅为西气东输管网输送了新的能量,更为新中国75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据悉,西气东输管道系统途经长三角地区30个地市,供气量约占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4,超2亿人口从中受益。该管道系统包含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总里程超2万公里。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每年超过22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量约占50%,对国产气资源开发、进口气入网量增加和下游清洁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管理运营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10.43万公里,覆盖全国30个省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目前,已建成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天然气“四大战略通道”和“三纵五横”天然气骨干管网,连接18个主要国内气源和中亚、缅甸、俄罗斯等进口管道气源,以及14座LNG接收站和14座地下储气库。

 

截至今年6月份,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已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超过50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45亿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72万吨、粉尘3.62亿吨、二氧化碳7.31亿吨。而随着油气管道“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长三角地区能源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显示,随着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输气能力从2020年的2230亿立方米增加到3290亿立方米,增幅达48%,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按照市场和用户需求灵活调运,保供形势稳中向好。”目前,我国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

 

互联互通:能源管网未来建设的重点

 

从西电东送到西气东输,从打通“大动脉”到畅通“毛细血管”,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仍是能源领域未来建设的重点。

 

据监测,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这既充分反映能源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说。

 

随着一项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投产,能源管网加速互联互通,带来多方面利好。

 

一是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13年至2023年,西电东送累计输送电量超过9万亿千瓦时。二是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国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超过55%,实现了西部清洁能源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三是推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电东送跨省跨区输电、西气东输、南气北上等增进了区域能源合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是提高能源技术装备水平。

 

未来,油气电全国网络还将不断织密。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未来将持续完善电网主干网架,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和配电网升级改造,预计到2025年底,我国跨省跨区输电容量将达到3.6亿千瓦,配电网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的充电桩接入能力,电网对电力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能力将显著提升。

 

油气方面,按照国家规划,到2025年,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同时建成“五纵五横”的天然气干线管网,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