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多元互补 融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引领全球

发布会现场 (水电总院供图)

 

□ 方竹喧 张小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能源低碳转型不仅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也是我国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面对全球能源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格局,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连续第八年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同时首次编制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对当前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以及技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进行了全面梳理、综合归纳和深入分析。

6月28日,在水电总院举办的报告发布会上,水电总院院长李昇表示,近年来,通过加强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配置消纳能力,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持续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历史突破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进入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跃升为我国第二、第三大电源,人均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千瓦;可再生能源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多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水电总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易跃春介绍,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大规模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5.17亿千瓦,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占比接近40%。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03亿千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的总和。

二是高比例发展。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32%,超过欧盟27国全社会用电量,由能源电力消费增量补充逐步转为增量主体。

三是市场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进一步提升,2023年新能源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

四是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保持高效利用水平,其中,全国风电、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别达到97.3%、98%,进一步保障了电力稳定可靠供应。

此外,可再生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规范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多元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一直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水电总院副院长张益国介绍,近年来,随着政策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设、产业技术等各方向上多点开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报告》显示,我国剩余待开发水力资源约有2.86亿千瓦,抽水蓄能资源规模8.23亿千瓦,“三北”地区和青藏高原风电与太阳能资源丰富。

在开发方面,风电、光伏、氢能等规模不断增长。其中,陆上风机仍是风电装机主体,而海上风电2023年累计装机同比增长20.5%。集中式光伏电站增速显著,分布式光伏比重持续提升。同时,氢能开发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总产能达到7.8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23%。

在建设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双江口、叶巴滩、玛尔挡等常规水电站建设持续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总规模再上新台阶。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呈现大基地化趋势,光伏治沙、盐光互补等工程取得成效;海上风电建设呈现集群化趋势。

在产业技术方面,风电机组向大型化方向推进,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在新型储能方面,300安时以上锂离子电池加速替代280安时电芯。在氢能方面,电解槽向大型化、高效化发展持续推进,碱性电解槽单槽最大制氢量达到3000标方,远距离管道输氢、火电掺氢(氨)示范项目有所突破。

“我国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格局日益优化,大型风光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李昇表示。

统筹规划深入推进转型任重道远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将继续迈出坚定步伐。

《报告》预计,2024年常规水电、抽水蓄能发电新增投产规模均约为600万千瓦,风电、太阳能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约7000万千瓦、1.9亿千瓦。同时,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积极推进,多种场景推动新型储能以及新技术规模化发展,绿色氨(醇)需求引领氢能产业发展。

李昇表示,未来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风电光伏仍是发展主体,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氢能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可再生能源将呈现多元融合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融合发展,大踏步跟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可再生能源发展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水电总院副院长张益国、总工程师赵全胜介绍,随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布局由东部负荷中心逐步向新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转移,站点开发难度预计会逐步增加。同时,常规水电、抽水蓄能与风电、光伏电站建设周期不同,部分基地水电开发进程仍有滞后。因此,水电开发更加离不开统筹开发建设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赵全胜表示:“下一步,一是要加强规划引领,推动雅砻江、藏东南等水风光基地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顶层谋划设计,建立完善适应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的资源配置、项目管理模式、调度运行机制以及电价政策等,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水风光综合效益发挥。”

在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并存、融合发展的“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氢能源基地项目的规划建设中,统筹规划布局同样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介绍,在“沙戈荒”大基地开发过程中,要统筹好新能源开发与电网消纳、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关系;在风光氢基地开发与绿氢产业发展中,“西氢东输”骨干管网是解决氢能远距离输送的有效方案。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不仅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有力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面临新时代、新格局下的新要求,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多方协同、多元融合、多措并举,以统筹协调谋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