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8版
07版
06版

回望2023,探寻能源领域发展与变革轨迹

□ 周刊编辑部

 

时间的列车,即将载着我们挥别2023年,驶入2024年。

白雪皑皑,天寒地冻,而新的生机也正在悄然孕育。回首2023年,我国能源行业打造低碳转型的系统工程,重塑能源行业的光荣与梦想,扛起迎接“双碳”目标、保障民生的使命与担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能源行业有哪些值得记录的大事件?《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盘点年度十大新闻,带您一起回顾能源行业交上的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探寻能源领域发展与变革的轨迹。

1.国家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

事件:

2月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3月15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提出到2025年,试点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超过30%,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60%。

点评:

推进农村能源革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环境改善、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2023年以来,国家连续发布政策,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推动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发展,有助于乡村加快建立清洁、稳定的能源消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农村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助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2.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

事件:

6月25日,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在水能和风光资源富集的雅砻江中游区域并网发电。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柯拉乡的光伏电站,通过输电线路接入不远处的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实现光伏和水电“打捆”送出,首次将全球“水光互补”项目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意味着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

点评:

水风光一体化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方式,其实质是将流域水电基地升级改造为流域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目前,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尚处于探索阶段。水风光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政策引领、统一规划,也需要地方和电网公司分别在风光资源获取、水风光一体化调度管理方面给予支持,雅砻江流域对于该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推动全面发挥不同清洁能源的协同作用,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3.我国最长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运

事件:7月11日,我国首条百万吨输送规模、百公里输送距离、百公斤输送压力的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意味着我国首次实现液体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

点评:

二氧化碳管道运输在运输规模、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实现陆上大规模、长距离、低成本运输的首选,该管道的投运将为我国大规模二氧化碳管道输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推动我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4.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

事件: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09亿千瓦,占新增装机的77%。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12月21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传出消息,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连续突破13亿千瓦、14亿千瓦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超过50%。

点评: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23年以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其中,全国风电、光伏总装机突破10亿千瓦,在电力新增装机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在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将持续加快,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

5.绿证核发实现可再生能源“全覆盖”

事件: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提出对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12月13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绿证核发工作启动会,12家申领绿证的发电企业和10家绿色电力用户代表现场获颁首批绿色电力证书。

点评:

绿证既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环境属性价值体现,又是精准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核算工具,也是国际通行的绿色电力消费证明方式。随着绿证政策及其配套机制的逐步实施,我国将构建“可再生能源全面市场化、绿证提供场外保障、电—证—碳市场协同”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端还是消费端都面临着重大机遇。中国绿证将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历史性贡献。

6.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基地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事件:

8月30日,中国石化宣布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基地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这一规模宏大、示范性强的项目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该项目年产能达到2万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8.5万吨,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氢项目,标志着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的快速提升。

点评:

绿氢在国家氢能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库车项目的规模突破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工业领域脱碳是氢能应用的主要领域,而库车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绿氢在工业领域规模化应用的项目,为工业领域脱碳作出了显著贡献。此外,项目还在制、用一体化和氢气就近应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有望推动工业领域绿氢的应用更加广泛。

7.《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出台

事件:

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文件明确了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路径,规范了电力现货市场机制设计,细化了电力现货市场运营要求。旨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点评:

电力现货市场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电力供需形势的“风向标”。在能源革命步伐持续加快的背景下,该文件的出台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全面总结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建设成功经验,进一步凝聚现货市场建设共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

8.中国海油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深煤层气田

事件:

10月23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000米地层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深煤层气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100亿立方米。神府深煤层大气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主要埋深2000米左右,单层厚度在6.2米至23.3米之间,吨煤平均含气量达15立方米。中国海油目前在该区域共部署了超100口探井,单井最高日产量达2.6万立方米。

点评: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截至目前,全国煤层气探明储量仅约9000亿立方米,总体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相继攻克了薄煤层、深煤层等难题,煤层气储量和产量持续增加,发展潜力巨大。神府深煤层大气田的发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9.国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

事件:

1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其中,电量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容量电价水平根据煤电转型进度等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充分体现煤电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调节价值,更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为承载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点评:

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容量电价回收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有利于稳定煤电行业预期,也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为承载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提供支撑,更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长期看,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实现对煤电这一主力电源品种电能量价值和容量价值的区分,可有力推动构建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也有利于降低终端用户的用电成本。

10.中美支持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事件:

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提出,中美两国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话与合作,以加速21世纪20年代的具体气候行动。能源转型方面,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点评:

中美重申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努力的承诺,作为主要排放国,中美两国的合作是推动全球采取强有力的气候行动、加快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中美两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头都十分迅猛,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目标的引领下,未来,全球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将更快释放。长远来看,中美加强气候、能源领域合作,对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危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