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7版
06版
08版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将实现新突破

□ 吴昊

 

从风、光、储到氢能、生物质能,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日前纷纷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登场,彰显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当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各个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在会议期间表示,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是关键一步。

清洁技术创新呼唤多方合作

能源转型的推进离不开技术创新。于彤指出,过去十年,清洁技术领域不断涌现新突破,太阳能、风能、储能、生物质能等清洁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他表示:“要实现真正的能源转型,我们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续、经济的清洁技术。”

在于彤看来,清洁技术创新是一个需要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过程,只有通过广泛的合作,不断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使其在各类应用中广泛推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应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机会,鼓励其加大在清洁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共同推动清洁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除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十分重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源的公平转型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于彤强调,在推动能源公平转型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技术转让、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能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成果。尤其是需要优先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促进全球能源公平分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下,各国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持续发力,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会长郑朝晖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都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5%,阿联酋也明确在205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

据郑朝晖介绍,中国已经明确发展目标,在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3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

中国“亮眼成绩”惊艳全球

近年来,中国能源转型的成绩十分“亮眼”。于彤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12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35%。水电、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之所以“惊艳全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于彤表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2035年远景目标;在甲烷治理方面,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甲烷排放控制目标。一系列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的落地实施,表明了中国政府实现“双碳”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对此,郑朝晖也指出,为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而近期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中提到,鼓励行业协会研究、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也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绿色认证“护航”绿色发展

除了清洁能源,“绿色认证”也成为行业呼吁的重点。于彤表示,在绿色价值实现方面,中国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但在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方面,不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绿色价值认证体系,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于彤介绍,为达成目标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日前在国内发布了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未来将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全部认证体系建设。

对于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郑朝晖表示,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依旧面临困难和挑战,而缺乏绿色能源认证体系是其中之一。生物质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非电方面的利用,应用场景主要是在工业用热、航运业、航空业等难以脱碳的领域,亟须建立一套促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绿色认证体系。因此,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为构建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数据统计体系、量化非电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权益、鼓励全社会消费绿色能源,建立了该平台。

据了解,目前,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已经完成了针对生物质热能项目的在线监测和核证功能。未来平台会将更多种非电可再生能源品类纳入到平台核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