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7版
06版
08版

先立后破 能源安全与“双碳”携手同行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来,流域各省区积极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逐步绘就一幅人水和谐、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河画卷。图为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工人在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基地共和县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施工。新华社记者 张 龙 摄

 

近年来,面对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始终将“能源安全”作为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能源革命快速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 吴 昊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近年来,面对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始终将“能源安全”作为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能源革命快速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向“地球深部”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其中,油气行业立足保障供应安全的目标,近年来不断推动产量提升并加快勘探开发。今年以来,我国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在去年最高日供气量的基础上,每天再净增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产量。该油田还组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气产能建设,新建产能突破110亿立方米,拉动长庆油田2022年全年的天然气产量攀上历史新高峰,达到500亿立方米。

今年8月,中国石化透露,该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施的“深地工程”获得重大突破——位于塔里木盆地的顺北803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折算日产原油244.3吨、天然气97万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1017吨,成为顺北油气田超深层第15口“千吨井”。顺北油气田基地被誉为“深地一号”,“深地一号”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油气领域向“地球深部”进军加速。

目前,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钻探垂直深度超过8000米的油气井达41口,已落实四个“亿吨级”油气区,标志着这一全球埋藏最深的油气田被成功勘探开发,对我国深地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将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未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仍将是我国油气行业的重要任务,而“深地工程”的突破,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深地工程’将成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大国重器’。”中国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石化把推进“深地工程”与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将在深地油气领域研究及勘探开发上持续发力。

勇闯水电“无人区”

除了油气行业,在“双碳”目标下,水电行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水电作为稳定的清洁能源,其加速发展不仅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和低碳转型,还有助于应对高比例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对电力系统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正不断提速。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野介绍,去年以来,我国水电和新能源事业继续保持高质量、创新可持续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突破11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约3.6亿千瓦、抽水蓄能约0.4亿千瓦,水电装机规模已连续17年稳居全球首位。

10月14日,白鹤滩水电站12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13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也是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上建成投产的第107台水轮发电机组。据悉,百万千瓦机组为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其研制难度远大于世界在建和已投运的水轮发电机组,被誉为当今世界水电行业的“珠穆朗玛峰”。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焰章表示,白鹤滩水电站勇闯世界水电“无人区”,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把我国水电设计水平、施工能力、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面对保障安全和走向“双碳”的双重任务,未来,常规水电将由传统的“电量供应为主”转变为“电量供应与灵活调节并重”;抽水蓄能将由传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向能源电力、经济社会多领域综合效益发挥转变,对于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风光蓄大型基地和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基地,以及规模化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光氢储共“破局”

面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我国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主力军”和“先锋队”。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加快,正在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并逐步走向存量替代。

与此同时,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可再生能源也同样优势明显。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彭程认为,国际能源局势变幻对我国能源安全有重要启示,首先是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碳中和指引下的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是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关键。

不过,面对高比例新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亟须通过多能互补,发挥灵活调节作用和促进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除了水电、火电等传统电源的支撑,储能和氢能的作用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风、光、氢、储有望在未来实现协同“破局”。

据悉,“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取得实质性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电力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同时,氢能产业已经开始向能源电力领域稳步推进,并且不断扩大试点应用范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能源行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用能的新期待。”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指出,要系统谋划新型能源体系的总体建设思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在不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号角的吹响,能源行业正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不断为“新时代”奉献安全、绿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