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8版
07版
06版

“光伏+N”领跑“零碳未来”

□ 吴昊

 

近日,来自国家能源局和黑龙江、辽宁等地方政府代表及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以“线下+线上直播”方式,围绕光伏产业深度跨界、绿电转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展开深入探讨。

当前,可再生能源正全面迈向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光伏+”也随之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指出,进入新阶段,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向安全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转变。同时,“光伏+多场景综合开发”模式将进一步拓展开发空间。

光伏产业迎来“高光时刻”

得益于政策的持续发力和技术的飞速进步,光伏等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电源的主体。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氢能分会会长魏锁指出,在多方政策支持和业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他表示,大力发展风、光、氢等清洁能源,逐步对化石能源进行替代,是实现能源体系清洁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本质要求。

在张益国看来,随着光伏、风电产业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建设板块的主要电源形式。他进一步强调:“‘十四五’期间,以光伏、风电为主,火电、水电、光热发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多种能源品种相互融合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已经成型。”

“目前,太阳能已成为最具经济性的能源。”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表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光伏度电成本一直在大幅下降。与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具有更纯粹的制造业属性,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降低,而化石能源发电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燃料成本。

随着经济性优势逐渐显现,光伏装机增长持续加快。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伏发电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同比增长154%。截至今年上半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4.7亿千瓦,已成为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在光伏的助力下,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对此,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闫俊义指出,我国光伏发电已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阶段。他认为,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太阳能发电等各类新能源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光伏产业迎来了“高光时刻”。

“光伏+”模式将迎蓬勃发展时代

随着成本的持续下降,光伏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张益国表示,未来,“光伏+”多元融合将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他介绍,当前,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的农(牧)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全面推进,“光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光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交通领域开发模式持续突破。未来,多场景下“光伏+”综合开发模式将持续推动光伏跨界融合发展。

在众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光伏赋能“千行百业”、助力绿色变革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光伏与土地复合、环境修复、多能互补、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正在驱动着场景变革。”在刘玉玺看来,随着“光伏+绿色建筑”“光伏+绿色交通”“光伏+绿色工业”“光伏+绿色生活”等众多模式的涌现,“光伏+N”将领跑“零碳未来”。

“‘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与传统业态跨界融合愈发显著,‘光伏+’模式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闫俊义表示,未来,“光伏+”成熟模式将进一步加速部署,光伏制氢、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直流供用电等创新模式将逐步成熟。他认为,光伏发电与终端能源电力消费将全面融合,形成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应用格局。

据了解,在“光伏+”的实践中,海宁正泰工业园区智慧用能应用场景是一个典型的项目。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王荃表示,该项目针对工厂停车需求,结合分布式光伏电站,构建了包含电动汽车光储充在内的微电网系统;针对工厂冷热需求,结合分布式燃气发电,构建了含燃气内燃机溴化锂机组在内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在众多“光伏+”的模式中,“多能互补”以其能有效促进光伏等新能源消纳的优势,对于新型能源系统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华北区经理赵航表示,地面电站发展已进入“多能互补新能源大基地”的新阶段。其中,三北地区将优化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西南地区将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他强调,在技术迭代的推动下,“基地”项目将实现光伏电站体量和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将推动产业链技术的革新。

光伏制氢“捷报频传”

面对光伏装机快速增长带来的消纳问题,“光伏+氢能”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魏锁指出,在“双碳”背景下,用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取氢气是未来氢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他认为,通过“光伏+氢能”模式,能够突破新能源电力上网系统消纳能力的瓶颈,有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转移和供给,为光伏等新能源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光伏与氢能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魏锁表示,“光伏+氢能”深度融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制氢和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发电制氢一体化模式,在为绿电大规模消纳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化工、钢铁、建筑等“难以脱碳”领域提供了“绿氢方案”。今年,我国光伏制氢一体化项目捷报频传,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公布的各类光伏制绿氢规划及开工项目数量已突破40个。

在中国能建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科技发展处副处长王小博看来,氢能对于上游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他表示,“当前,我国每年的氢气需求达3300万吨,基本都是由化石能源制氢供应,如果替换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可对应光伏1200吉瓦,超过当前已有的全球光伏装机。”

近年来,随着光伏制氢的逐渐成熟,一些光伏龙头企业开始大力布局氢能。其中,隆基绿能经过多年的战略研究,于2021年注册成立了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绿氢装备技术公司。据刘玉玺介绍,隆基绿能聚焦科技创新,倡导可持续发展,以“光伏+绿氢”助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让更多人享受绿色能源,为建设“零碳地球”“绿色地球”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正泰新能源也积极涉足氢能领域。据悉,在海宁正泰工业园区智慧用能应用场景中,由于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阶段性供电等问题,增加了电网调度难度,为此,正泰海宁厂区建设了一套混合制氢系统,含PEM电解水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缓储氢、用氢(氢能观光车、燃料电池发电及并网)于一体的综合能源供电系统。王荃表示,随着装机规模不断增大,光伏制氢可以有效地消纳光伏发电,实现一次和二次能源之间的有效结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