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惠民 甘肃东乡的蜕变之路

经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6年定向精准扶贫行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流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石化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带来了最新的发展实践,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玉米单一种植结构,成功试种藜麦等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图为村民在藜麦种植培训现场进行藜麦脱粒。(中国石化供图)

□ 本报记者 朱 黎

仲秋九月,正是丰收满仓之时,东乡县大树乡乔鲁村的藜麦熟了,高山乡布楞沟村的木耳黝黑肥硕……沿着平坦畅行的通村公路,这些特色农产品即将走出山、走出省,走到全国各地的购物车里。

经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6年定向精准扶贫行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流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昔日出行困难,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苦瘠甲陇中”;如今道路通了,水引来了,新建的村舍被绿树青山环绕,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石化的带动下,驶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科技投入

扶贫增收显成效

清晨的乔鲁村,盘山梯田高低交错,一层层藜麦已经成熟,火红的穗头颗粒饱满,勾画出喜人的丰收景象。9月4日,中国石化东乡藜麦种植基地2019年“第一镰”收割仪式在此启动。

在开镰仪式现场,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以来,包括乔鲁村在内,大树乡6个村220户群众在中国石化的帮扶下,共种植藜麦927亩,开辟出一条农业增收的新路子。

乔鲁村地处海拔2500多米的干旱山区,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严酷,产业结构单一,现有贫困人口82户、449人,贫困发生率37%。

为挖断穷根,中国石化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带来了最新的发展实践,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玉米单一种植结构,成功试种藜麦等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据大树乡书记陈元辉介绍,藜麦既耐寒又耐旱,种植成本低,人工投入少,经济价值高。“乔鲁村55户村民共种植263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按平均亩产165公斤算,今年每亩收益2000元以上,户均收入能达到9600元,种植户人均收益1846元,远高于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作物。”

谈到改种藜麦,乔鲁村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希望,“我们村以前主要种玉米和土豆,产量低,每亩每年只能挣800元左右,今年种了藜麦,收入至少能翻一倍多。”村民马成龙告诉记者,他们不用为销路发愁,合作社已经与中国石化签订了采购合同。

“下一步,我们将依靠中国石化的帮助引领,继续扩大藜麦等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种植面积,逐步将其发展成全乡实现脱贫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陈元辉对记者表示。

围绕增收主题,中国石化全力在帮扶东乡县产业结构方面找门路、做文章,先后为230户贫困群众修建暖棚圈舍799间,确保养殖业有圈舍、有饲料。

2018年10月,中国石化携手兰州鑫源现代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布楞沟村投资建设了黑木耳种植基地。基地是当地首个“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试点,占地12亩,共有吊袋棚6栋、晾晒棚2栋,全年可投放菌袋30万袋,预计年产值120万元,年纯收入可达30余万元。2019年5月,基地竣工投入使用,目前第一茬黑木耳已经采摘结束,排列整齐的培植菌棒上,第二茬木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与此同时,进入采摘季后,基地可以解决布楞沟妇女务工15人,每天工资可达到100元左右,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补足短板

惠民工程解“难题”

在东乡语中,布楞沟的意思是“悬崖边”。多年来,这个因地处险境而得名的村庄由于出行难、吃水难,当地村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产业培育缓慢,脱贫致富难上加难。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布楞沟村作出“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同年3月,中国石化开始定点帮扶东乡县。

东乡县十年九旱,四季缺水,布楞沟人吃水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还需到几十里外的镇子上拉水,一吨水加上运费,成本足有120元。水贵如油,村民们用水往往是先洗脸、再洗菜,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吃水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布楞沟人民的生活质量。中国石化启动布楞沟流域人饮入户工程,新建蓄水池117座,埋设供水管网327公里,受益群众超过1万人,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彻底解决了该流域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有了中国石化的帮助,饮用水引进来了,现在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再不用出去打水了,我打心眼里感谢中国石化。”布楞沟村村民马外那西对记者说道。

作为东乡县最闭塞的地区,“上去一山又一山,一道一道的楞坎”是布楞沟村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行路难”让当地村民苦不堪言,也给村里孩子上学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马明虎是布楞沟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几年前,他每天放学需要翻过一座山,在崎岖漫长的黄土路上,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家。

2013年,中国石化启动了在东乡县的首个扶贫项目——援建布楞沟村通村硬化路,该项目仅用64天就完成建设,从此“烂泥路”变成了“惠民路”。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共投入1亿元,修建通村道路70公里,有效解决了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5个村的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出不去”的出行难题。

除了引水修路,中国石化紧盯东乡教育短板,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努力转变当地群众教育观念,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2013年至今,新建教学点2个、改扩建中小学3所,发放助学金、采购教育设备、维修校舍,受益学生达上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前布楞沟村只有1年级~3年级的教学点,教师仅有两名,校舍老旧,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学生因家中条件不好,家距离学校较远,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小学学业。

“中国石化帮扶布楞沟小学后,修建了新校舍,捐赠了电子书包和校服。现在村里3岁以上的孩子都来学校接受教育,目前幼儿园共有学生28人,小学37人,教师队伍也扩大到8人,我们开设了英语课、美术课、音乐课,切实提高了教育质量。”布楞沟小学校长张学虎对记者介绍说。

创新模式

打好脱贫攻坚战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布楞沟村近年来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中国石化也在东乡县的安居、医疗等惠民工程上持续投入。村民们告别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旧居,远离沟壑纵横、高山陡坡,搬进了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新家。

2013年至今,中国石化为布楞沟村56户群众建设新住房,对布楞沟流域1394户居民进行危房改造,针对房屋漏雨、墙体裂缝等情况进行重点加固,年度计划脱贫的布楞沟流域建档立卡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对通村损毁道路进行了维修,为村庄新建了照明设施和文化墙,并积极开展精准医疗扶贫,协调北京尤迈健康医疗基金会和东乡县人民医院建立网络视频系统,为当地100名大病患者提供了远程医疗救助。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石化在东乡县实施扶贫项目46个,累计实现2167户、11,085人脱贫,有效解决了布楞沟流域行路、吃水、上学、生态等最紧迫的民生难题,布楞沟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624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已达到6815元,在全县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脱贫。

针对东乡区域特点,中国石化积极结合主营业务优势,不断拓展东乡农土特产品产销对接渠道,通过消费扶贫解决农户农产品销路难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向山东胜利油田和江苏等地销售东乡洋芋55吨、粉条1万余斤;在兰州市地理位置好、销售量高的加油站开设“极臻甘肃”展示馆,专设“东乡板块”,集中展销“东乡藜麦”“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布楞沟刺绣”等产品;先后两次在临夏州举办“甘肃特色农产品全国订货会”,将品牌影响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发挥“易捷”的平台作用,将东乡产品推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开了东乡土特产链接大市场的窗口。

在帮扶东乡县过程中,中国石化通过“渠道扶贫、持久脱贫”等手段,探索出一套充分结合企业优势和当地特色的产业消费扶贫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扩大扶贫范围。

近日,来自甘肃省陇南市文县20余家扶贫企业的约240种扶贫商品,以及甘肃、文县旅游项目亮相极臻甘肃兰州馆,并入驻“极臻甘肃”APP,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

依托易捷便利店,借助加油站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渠道优势,中国石化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平台整合营销特点,打造精准扶贫新型商业模式,提升扶贫产品价值,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并开拓市场,不断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可靠保障。

2019-09-10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