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数据亮眼
□ 石琳琳 张小宝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领跑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实现高质量跃升式发展。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质量监督站编著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测,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总量将继续维持高位,电力投资主体更加广泛和多元化,单个工程建设规模趋于大型化,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工程建设规模与速度双突破
可再生能源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监(即在能源主管部门的监控管理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2100多个,总容量约5.4亿千瓦,其中新增完成质量监督注册工程1600多个,总容量约3.5亿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呈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特征,形成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风电、光伏和新型储能等协同发展格局。
“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数据亮眼。”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余波介绍,大型水电建设稳步推进,新增投产玛尔挡、羊曲、硬梁包、银江等5个水电站15台机组,总容量517万千瓦;抽水蓄能工程注册容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39个工程质量监督注册,总容量达5373万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投产容量再攀高峰,全年新增投产容量分别达7983万千瓦和2.78亿千瓦,新增注册容量分别超过1.2亿千瓦和1.7亿千瓦;新型储能工程新增投产功率规模同比增长超130%,功率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技术攻坚与工艺升级并行
余波认为,可再生能源工程建设规模快速扩张,建设环境愈发复杂,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工程建设领域涌现众多创新工艺工法、施工装备及智能建造技术,为破解复杂建设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助推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双提升。
水电工程聚焦复杂地质条件与极端环境,正反井结合工法的应用助力超深竖井高质量开挖及施工安全,隧洞全断面掘进机施工效能取得新突破,大倾角大直径斜井硬岩掘进机的应用大大提升斜井掘进效率。无人碾压机群提升堆石坝填筑质量与效率,智慧砂石加工系统推动砂石加工智能化、无人化。
风电工程海陆并进,吊装机械施工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陆上风电“混凝土—钢”混合塔架持续推广应用,“以大代小”改造升级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项目中心离岸距离主要集中在15千米至35千米区域,继续向深远海挺进,施工技术进展显著。海上风电导管架自行式运输装船工法突破码头空间限制,智能负压沉贯工法进一步提高吸力筒导管架沉贯精度和施工效率。
光伏发电N型组件加速替代,182尺寸组件占主流,光热发电聚光形式以塔式为主。同时,施工技术不断创新,轨道车运输工法有效提高了山地光伏项目材料设备转运效率,无人机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光伏组件运输难题。
质量监管发展亮点与现实挑战并存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已形成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统领,以《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行业管理、政策性文件为核心,以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为支撑的完整质量监督制度体系。”余波表示。
2024年,随着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建设质量稳中有进。智能建造提升水电工程大坝碾压施工质量,精细化施工提升水电工程地下厂房混凝土浇筑质量,精准组装保证风电机组塔筒安装稳定性,浮托施工技术突破施工装备限制、保障特大型海上升压站安装质量安全,精细化施工保障光伏发电单元安装质量,消防设置升级助力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运行。
在可再生能源重大项目扎实推进的同时,技术标准不同步、供应链协同不足、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不完善等新问题逐渐显现,施工质量安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为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水平,余波建议,强化标准引领和支撑作用,压实工程建设各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和问题整治,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推进智能建设发展应用,推动质量监督方式创新,培育工程质量诚信文化。“以高质量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力保障高水平能源安全,为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贡献可再生能源智慧和力量。”
- 2025-06-18
- 2025-06-18
- 2025-06-18
- 2025-06-18
-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