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下行,煤炭行业如何穿越“阴云”?
2024年10月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价格“跌跌不休”。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日,北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跌至617元/吨,较年初累计下跌超150元/吨,降幅达19.7%,创近四年新低。不少煤炭从业者将当前形势比作2012—2015年“艰难时期”的前奏,行业悲观情绪逐渐蔓延,“阴云”正笼罩着煤炭行业。这片“阴云”还要蔽日多久?煤炭行业如何才能穿越“阴云”?
“供大于求”或将持续
2021年—2024年,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经济加速复苏、俄乌冲突加剧全球能源紧缺危机等因素作用,我国煤炭增产保供不断加力,四年间我国煤炭产量分别为41.3亿吨、45.6亿吨、47.1亿吨、47.8亿吨,加之进口煤持续攀升,煤炭供应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24年,煤炭产量和进口量双创新高,而在需求侧并没有产生新的有效支撑面,2024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同比降低了1.6%,煤炭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进入2025年,煤炭供应的强劲增长态势和需求端的疲软低迷依旧没有改变,“供大于求”似乎愈演愈烈。
从供应侧来看,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煤炭产能快速释放,形成了“中东部地区稳产保产,西部地区扩产增产”的局面。在当前的供需关系下,西部地区释放产能的积极性仍不减反增,2025年一季度占全国煤炭产量八成以上的晋陕蒙新四省区的煤炭产量分别增长了19.1%、3.8%、1.9%、12.4%。同时,2025年,山西还将加大能源保供力度,确保全年煤炭产量达到13亿吨;陕西省将加快杨家坪、可可盖等煤矿建设,力争原煤产量达8亿吨;内蒙古将继续确保全区煤炭产量保持在12亿吨以上;新疆预计完成年产能4.6亿吨以上、产量4亿吨以上的总量任务。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2025年全国煤炭产量力争达到48亿吨左右。
从需求侧来看,在“双碳”背景下,发电正面临着结构性调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国家能源局在前不久表示将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预计全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超过11亿吨标煤;同时,随着雨季到来,南方雨水普遍增多,水电出力将明显增加。这些因素将促使电力系统对煤炭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煤炭需求会进一步受到压制。钢铁方面,中国钢铁协会预计2025年国内钢铁消费持续下行,钢材出口将下降约2000万吨、房地产用钢需求将下降约2700万吨;上海钢联预测,全年国内钢铁消费预计同比下降1.7%。建材方面,受房地产、基建等影响,当前仍呈现宽供给、高库存、弱需求、稳中趋降的运行特征。
近期关于煤市也有一些利好消息: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动煤炭消费需求;世界煤炭主要出口国减产拉升国际煤价,或使我国进口煤炭量缩减等。
但综合来看,在我国供给侧持续释放产能、需求侧无法提供有效支撑的情况下,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变。
分散“自救”难扭颓势
煤炭供求关系决定着煤炭价格的走势,“供大于求”导致煤炭价格下跌,这直接造成了很多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2024年底行业亏损面达到42%,而这一数据在四个月后便达到了53.64%,形势可谓十分严峻。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纷纷开启“自救”模式。煤炭企业广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煤炭价格下跌导致的利润损失,所节省的资金仍显得微不足道。有的企业不得不缩减人工支出成本,但“降薪”的背后关乎千万矿工家庭的生计,绝不是应对挑战的有效举措。
部分企业尝试抬高煤炭价格,将块煤价格提升5~10元,但截至2025年5月中旬全国电厂库存约2亿吨,可用天数达36天,较2024年同期增加8天,电厂当前并不缺煤,因此对煤炭企业提高价格的接受度普遍不高,甚至对长协煤的履约率也有所下降。
与此相对的是,面对着高库存,一些煤炭贸易商和企业选择下浮出货、降价促销,虽然去掉了一定库存,但对于整体煤炭价格终究会产生不利影响。
同样,还有一些企业趁着还有一定的利润,继续增加产量,存在薄利多销、以量补价的心态。但要清楚,我国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有的区域条件好、成本稍低,但还有很多煤矿步入了深度开采、资源枯竭阶段,开采成本持续增长。如果条件好的企业一味追求产量和效益,供应量继续增长,将会推动价格继续走低,势必会对条件差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
总的来说,煤炭企业的“自救”多为“个体行为”,未形成“收缩供应”的集体共识。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分散决策难以扭转价格颓势,行业亟须外力引导。
打破行业周期性
起落迫在眉睫
近30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几轮周期性起落。历史表明,煤炭行业的反复周期性起落,不仅会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会使煤炭行业“大伤元气”。故而,打破这种行业周期性起落迫在眉睫。
纵观几轮煤炭出现的周期性起落可以发现,在煤炭出现供需失衡时,很难单靠煤炭行业自身来扭转,需要外力作用方能有所改变,这个外力就是政府和市场“两双手”共同发挥作用,而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让政府这双“有形的手”进行有效调控。
一是要统筹全国产能布局,严控西部产能释放节奏。在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平衡中东部稳产与西部扩产,避免区域性过剩。建立产能动态评估机制,根据需求变化调节新增产能投放,从源头遏制过剩。
二是要完善弹性生产与储备机制。优化“常规产能保基本、储备产能调峰谷”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区域运力协同(破解“西煤东运”瓶颈)、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灵活性),增强产能弹性调节效率。探索市场化储备机制,引导企业参与应急储备,平抑供需波动。
三是要强化产业链安全与价值提升。推动煤电、煤化、煤钢等产业链纵向合作,完善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的上下游企业合作机制。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原料”转型,发展煤制烯烃、煤制氢等深加工产业,提升附加值。持续探索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路径。
四是要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煤炭大市场。全国煤炭大市场建设是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应通过破除区域壁垒、补齐运输短板、强化数字技术应用等,打造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监督力度。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