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能融合构建交通能源低碳发展新格局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从单一交通工具向能源网络节点转型。笔者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获悉,通过车网互动(V2G)、光储充一体化等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能源体系的协同发展正开启交通领域低碳革命新篇章。

 

 

绿电消纳构建新型能源生态

 

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2000GW,占发电总装机56%。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指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作为能源电力网络的关键节点,正加速推动"车能路云"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1108座绿电充换电场站,通过绿电交易、光储充一体化等模式,实现新能源汽车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精准匹配。首都电力交易中心跨省采购内蒙古绿电3.7亿千瓦时,为北京8000辆电动公交提供绿色动能,年减排二氧化碳29.51万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强调,推广新能源汽车充换绿电,可促进终端可再生能源消费,预计到2030年1亿辆电动汽车规模将降低碳排放2.2亿吨,相当于1.2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通过智能充电技术,电动汽车可成为'移动储能单元',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与新能源消纳的双重效益。"

 

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在车网互动领域,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移动储能高级经理王明才表示,通过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技术,电动汽车可在电价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预计2030年移动储能双向充放电成本仅为0.1元/千瓦时,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最经济的灵活性资源。目前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建成2.88万台充电桩,覆盖停车位4.48万个,重大节假日充电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前沿技术创新持续涌现。宁德时代CTO高焕透露,车电分离模式与"电池银行"生态的成熟,正推动电池从动力载体向能源网络节点升级。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副院长史建鹏表示,固态电池技术已完成230万公里实车验证,通过数字孪生智能管控平台,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

 

协同机制破解发展痛点

 

面对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的挑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提出"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三阶段发展路径。他强调,需建立跨行业协同机制,完善充电设施涉网性能标准,探索主网、配网、微网协同调度模式。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近日明确,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预计到2030年可提供千万千瓦级双向调节能力。

 

在区域实践层面,国网无锡供电公司打造的长三角新能源众创中心已建成"风、光、充、储、放"十大功能微电网基地,通过虚拟电厂管理体系实现分布式能源灵活接入。该模式正在全国多个城市复制推广,助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交通运输处长卡特琳·陆格(Katrin Luger)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40%,公共交通电动化率全球领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通过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我国正构建从电池材料到充电网络、从车网互动到碳足迹管理的完整产业链,为全球交通零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突破5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突破2亿辆。这场涉及能源、交通、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与生态格局。

 

来源:能源发展网

2025-04-02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