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提质关键期
3月28日至30日,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深度探讨。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当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国家。过去一年中,越来越多车企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在2月底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专家媒体交流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已从追求速度的“快不快”,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的“好不好”,如此才能推进汽车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整车产销实现双增,车桩比达到2.44∶1
2024年,纯电动车继续主导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纯电动汽车的产量为774.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58.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为512.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38.8%。
从整体趋势来看,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的新能源汽车总产量领先,达602.9万辆,占全国总量的45.8%;陕西、重庆、广西等中西部省份的总产量为291.6万辆,占全国总量的22.1%。部分中西部省份的产量增速较快,但沿海地区凭借庞大的基数优势、绝对增量优势仍进一步拉大了总量差距。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较上年增速下降2.4个百分点,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上年提升9.5个百分点。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加剧。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的统计数据,2024年,比亚迪继续位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第一,约为371.8万辆,同比增加48.9%,占比为34.4%,占比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超过了排名第二至第七位车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份额的总和;吉利汽车的销量位居第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为86.3万辆,同比增长94.0%。
2023年以来,锂电主要材料价格随行业供需关系反转开始持续下行,2024年,产业链价格仍延续趋势性向下,但降幅显著放缓。截至2025年1月底,上游碳酸锂价格较去年年初下降了19%,正极材料、六氟磷酸锂和电解液跟随下降,其中5、6、8系三元正极价格降幅分别约15%、12%、9%,磷酸铁锂正极和六氟磷酸锂降幅分别约为23%、22%,电解液降幅为5%~26%不等;低、中、高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较年初分别下降21%、29%和14%;隔膜价格较年初降幅在30%左右。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57.9万台,私人充电设施923.9万台。按照2025年1月公安部发布的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计算,我国车桩比为2.44:1。2024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月均增长35.2万台。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台,服务区覆盖率达到98%。
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和广东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68.8%。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电量流向以服务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使用占比较小。截至2024年12月,行业前15家运营商运营的充电桩数量占总量的87.1%。其中,特来电运营70.9万台,占比最高,星星充电运营62.5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南方电网运营9.0万台。
我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自2014年9月开始实施,目前已明确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购置税减免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尤其是中低端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刺激了市场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政策的持续有助于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政策也为换电模式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进一步完善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
2025年整体趋势向好,但需关注欧美市场政策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占当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较上年增长6.7%,增速较2023年收窄约71个百分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和东南亚,2024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比利时,出口量约为26.4万辆,其次是巴西、英国、泰国和菲律宾。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量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巴西、比利时、墨西哥、阿联酋和印度尼西亚,增速分别为123%、33%、372%、111%、295%。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在2025年仍将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但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欧洲,整体经济环境低迷削弱了消费者对高价值商品的购买能力,影响了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在政策端,2022年起欧洲主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开始下降甚至逐步取消,且由于政府财政状况恶化,退坡速度与幅度快于预期。以此前补贴力度最大的德国为例,2023年12月,因该国预算减少提前终止补贴政策,导致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占比下降了4.7%。
图片
但从短中期看,欧洲碳排放新规临近,电动化汽车发展机遇的窗口期逐渐紧迫。欧盟碳排放标准的更迭周期为5年,2025年,新一轮碳排放标准即将开始执行,车企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进一步降低至93.6克/千米,若未能达标,每销售一辆车便需对超出的部分缴纳95欧元/克的罚款。从2024年上半年数据来看,除了少部分车企,大部分传统车企都无法满足2025年的新规,其中大众与目标差距最大,差值为29克/千米。若无改进,上述车企在新标准下或将面临高达80亿欧元的罚款。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显著,这对欧洲车企业务的转型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转型力度如何,还需要观察企业战略和业务变化。
在美国,逐年趋严的本土化要求或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不久前,美国政府发布一项新行政令,要求联邦机构立即暂停用于扶持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拨款,其中包括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
智能水平将是比拼重点,车路云协同技术受关注
根据乘联会预测,2025年乘用车零售量将达到2343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1565万辆,同比增长28%。
当前,越来越多车企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其中,插电混动被认为是重要的市场方向。在过去一年中,无论欧盟、中南美、中东还是东南亚,我国插混汽车的出口都实现了增长,同比增速从19%至2151%,这样的数据也证明,插混仍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需要关注的是,全球主要汽车大国正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海外品牌纷纷围绕电动化与智能化展开竞争。在此趋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在技术驱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让新能源汽车向着更高水平的智能终端方向演进。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高效低成本的出行工具、独立的第三空间、分布式能源体系的储能单元,汽车的定位将会从机械工具变成耐用电子消费品,属性性质发生重大变化,使用周期也将大幅缩短,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将加快。过去一辆车的使用周期为15年、20年,而现在一辆车的用车时间将缩短到10年、8年,未来有可能会进一步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技术和产品的更新迭代将是未来重要的比拼方向。
展望2025年,行业应重点关注车路云协同技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发展。目前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新型零部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域发展不均衡与技术堵点等问题,优化政策布局,促进跨区域示范和商业化应用;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落地,也将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统一技术架构,完善标准化网联设施,提升车载终端普及率。
(作者成功供职于能研智库,李吉辉系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