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装机增长130%,调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灵活性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储能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创造”,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高歌猛进的进程中,新型储能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技术革新、市场重构,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3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上,记者尝试对上述问题找到答案。
新型储能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新型储能已成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及“新型储能”,将其列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回顾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建设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约2.3小时,装机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30%。
在总体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型储能单站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电化学储能的“大型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抒祥介绍,2024年,百兆瓦级以上的大型储能电站装机占比达到65%,同比提升14%;其中,新增电站中大型电站的装机占比达到74.16%,电化学储能逐步走向集中式、大型化。
根据此次会上中电联发布的《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去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利用率显著提升,年均运行小时、利用小时及充放电次数均大幅提高——
具体来看,年均运行小时达到1649小时,较2023年增加510小时,同比上升45%;年均利用小时911小时,较2023年增加300小时,同比上升49%;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221次,较2023年增加59次,同比上升39%。
我国新型储能调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发挥出顶峰保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同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十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陆续并网运行,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新技术持续推动落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储能应用场景多元化亦有所加快,电源侧、电网侧和工商业储能发展迅猛,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以及台区配储、微电网配储新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构网型技术迭代应用加速。
此外,在政策层面,2024年以来,我国累计发布储能相关政策700余项,涵盖发展规划、电价改革、示范应用等各个方向,加快推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储能经济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5年是中国新型储能行业的关键年。促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除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安全水平、加快标准修订外,排在首位的是推动市场建设和政策机制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储能经济性。”王抒祥指出。
近年来,《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相继出台,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运营程度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储能市场机制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产业的高水平运用——
例如,电能量市场电价浮动区间较窄,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需求;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机制尚未打通,影响储能电站的经济效益;新型储能容量电价实施细则尚未出台,项目补偿难以落实;部分储能并网运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影响调度运用。
全面发挥新型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在王抒祥看来,要积极参与电能量市场,推动“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合理扩大现货交易和中长期交易限价差价。
同时,丰富辅助服务品类,体现新型储能特有的灵活性资源价值,扩大辅助服务市场规模,合理疏导费用;加快容量市场建设,参照其他电源的容量补偿标准,体现“同网同价”原则,给予新型储能一定的容量补偿。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党委副书记魏玢表示,加快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要推动各类储能参与市场交易,允许储能设施以独立主体、与新能源组合、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电力市场,建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商业模式。
此外,差异化完善市场和价格机制。以保供应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储能,应参照火电、核电等其他调节电源,在电能量、辅助服务市场外给予一定的容量补偿,保障其规模合理增长;而以促消纳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储能,主要通过现货市场的峰谷价差、辅助服务市场获得收益。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振宇认为,健全储能市场机制,一方面,要根据系统的发展运行需求,参照同类电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容量、电量、安全等价格机制;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市场,通过市场充分体现灵活调节资源调峰价值。
“丰富市场品种,根据新型储能作用,兑现储能爬坡、惯量支撑价值;与此同时,逐步推动电源侧储能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化运用。”张振宇称。
来源: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