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电价”,电力市场化过程中的“允许”

日常认知中,电要花钱买,但在电力市场上,电价却现“负电价”。

山东电力市场运行工作日报显示,3月17日和18日,日前市场发电侧最低价分别为-80.00元/兆瓦时、-100.00元/兆瓦时。

负电价是啥?负电价下用户可以省钱吗?或许真如对负电价的解释那样,用电也能挣钱了吗?

企业降价甚至倒贴卖电

国内多地已出现负电价。

今年1月,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连续两日报出-200元/兆瓦时的最低电价。2019年就曾出现负电价的山东,在2023年“五一”假期,电力现货市场连续22小时出现负电价,最低触及-85元/兆瓦时。

负电价不只出现在国内,欧洲出现得更频繁。比如德国,2024年德国负电价时长增至468小时,2025年首个交易日因风电过剩再次出现4小时负电价。

“负电价,指发电企业为了把多余的电力卖出去,通常采取降价策略,甚至会倒贴钱鼓励企业或者用户使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负电价主要出现在电力批发市场上。电力批发市场中,主要是发电企业和电力批发用户或售电公司之间进行电力交易,此时的价格由市场参与者根据供需情况买卖能源的意愿决定,有波动性。在这个市场上,发电企业生产的电力卖给了电力公司。接下来,便来到电力零售市场,电力零售商如电力公司买到电后,通过电网传送给终端用户(企业、商户和消费者)。

在我国,电力批发市场主要包括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的中长期电能量交易和现货电能量交易。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由此可知,现货市场占比不到10%。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随着各国电力市场低碳转型,新能源比例越来越高,负电价也变得常见起来。国内负电价一般持续时间很短,而且多出现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主任宋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需要注意,现货市场出现负电价,并不意味着零售市场的终端用户能在电费上得到优惠。

宋枫介绍,现实生活中,电费的结算按多时间段、多笔交易同时结算,出现负电价的时段和其他电价的时段通过加权平均后的电价,才是电力市场用户能够感知到的电价。更多普通消费者、家庭目前并不直接参与电力批发市场交易,也不会受到电力价格波动影响,因此对负电价的实际感知更微弱。

新能源发电比例越来越高

电力现货市场上,谁在报负电价?为什么他们能报负电价?

宋枫告诉记者,电力现货市场上,发电侧报价低的往往优先成交。新能源机组和传统机组都可能报负电价。以太阳能为例,中午大发,生产电力较多,其边际成本(每增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较低,同时发电会有补贴,因此即使企业报负电价仍可以获得正收益。

“传统的火力发电、水电发电等企业,也需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他们来说,或是停止发电,或是接受负电价。但要看到,其停机再启动的成本非常高,为保持连续生产的能力以便在傍晚电价高峰获得高价,传统能源企业也可能会报负电价。”宋枫解释说。

负电价出现的“根”,指向了供应和需求的不匹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负电价现象从本质上看,是电力系统电源结构与负荷(可理解为用电需求)需求长期错配矛盾的外在表现。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3%,超过50%的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具体省份来看,山东的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五位。截至2025年1月底,“风光”发电一跃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

“新能源电力供应充足的时候,市场不一定需要电。”林伯强介绍,以太阳能、风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存在供需不稳定、不匹配的问题。

潘跃龙指出,长期以来,新能源“重资源开发、轻系统适配”的惯性思维依旧存在,导致个别新能源大发时段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最终必然以负电价的形式呈现。

以上述提及的浙江1月负电价为例,工商业负荷骤降30%,而同期全省新能源装机已达5682万千瓦。

林伯强表示,随着新能源上网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负电价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但要看到,负电价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不必对此担忧。他认为,新能源电力卖不出去,可以通过储能方式解决。但目前,储能成本还是比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2月,八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来看,负电价作为价格信号,可以对相关需求进行引导,激发新型能源体系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可引导电力用户在电价低的时候用电。电力市场化背景下,我们要允许价格波动。”宋枫说。

她同时提示,考虑新能源比例提升会对长期电力供应的充裕性形成挑战,可以向边际成本较高但可提供系统充裕性的发电机组提供一定程度的固定成本补偿,稳定其市场预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25-03-28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