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焕新” 引领新型能源体系

用能之道在于绿色智慧节约

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树立科学用能导向,实现绿色智慧节约用能,是逐步建立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4年,我国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工作、开展经济社会节能降碳技术建设改造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预计全年能耗强度下降3%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5年,我们将持续聚焦绿色、安全、经济三大目标,进一步深化节约智慧绿色用能理念,推动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更大成果,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两新”政策极大提升用能效率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新一轮“两新”工作。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统筹安排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工作。

2024年8月,商务部等7部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新政策从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资金支持等几个方面,大力促进汽车产品以旧换新。

随着“两新”政策的不断实施,在消费领域,汽车、家电等产品获得了大规模的以旧换新补贴,其中,新能源汽车、智能高效节能家电的销量和零售额均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将以旧换新补贴的额度与新消费品的能效等级挂钩,能效等级越高,获得的补贴强度就越大。比如长沙规定,在2024年中秋假期根据换新家电产品的能效或水效标准和产品销售价格综合确定补贴金额,一级能效或水效补贴20%,二级能效或水效补贴15%。

“新能源汽车、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持续提升。”谈及2024年“双新”工作对于促进全社会绿色转型的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在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连续6个月超过50%。”

在生产领域,2024年,上海针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给予贴息50%或融资租赁合同设备投资额5%的补助;广州提出,在建设期内(最长不超过3年)新设备购置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按照其新设备购置额不超过20%的比例给予事后奖励;而对于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青海则按照设备投资不超过15%的比例给予支持……

“两新”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成效,也吸引了国外媒体的纷纷关注。这些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推动的“两新”工作有利于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生产设备与消费产品,有助于推动产业链升级和提升终端产品质量,并能够唤醒社会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产业链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025年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有关情况。在发布会上,赵辰昕表示“两新”工作支撑绿色转型效果明显。“两新”标准提升行动已经发布能耗、污染物排放等重要标准168项,2024年全国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根据实物工作量和节能降碳效果测算,当年“两新”政策落地形成的节能量约为2800万吨标准煤,合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300万吨。

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可申请报废更新补贴的旧车范围;并在继续支持8类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基础上,新增4类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

另据记者获悉,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

除此之外,赵辰昕还透露,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与2024年相比将有大幅增加,并且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重点行业和重要设备、技术、能耗、排放等指标要求,继续扩大能效和水效标识实施范围,组织遴选产品设备能效和水效“领跑者”。

另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介绍,2025年将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在大规模设备更新领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动存量设备应换尽换,不断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而为了加快提升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扩围支持“两新”工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还联合印发了第十七批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

上下发力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勤俭节约理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在用能方面,人们也十分确信,节约下来的能源才是最绿色的能源。而我国在节能降碳领域也恰恰蕴藏着巨大的升级改造潜力。

2025年1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赵辰昕介绍,2024年我国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预计全年能耗强度下降3%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24年1月11日,我国发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

同年3月12日,我国又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强调了高效低碳节能设备、建筑节能改造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

此外,2024年我国还出台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当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约1.3亿吨二氧化碳,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节能提效,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优先选择!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度高达75%以上。”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康艳兵曾经表示,节约能源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选择。

围绕节能提效改造升级,全国各地更是不惜豪掷重金。

广西推动重点高载能行业实施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对年节能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且节能降碳效果明显的项目给予相应补助。2024年,自治区财政厅安排资金1.1亿元,支持了42个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工业用能设备更新项目。

北京市规定,在各领域实施的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若年节能量达到100吨(含)标准煤以上,每形成1吨标准煤/年的节能量,可获得1200元奖励。

重庆市支持企业、园区实施节能降碳等领域技改,对单个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的,按不超过设备投入的10%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补。

黑龙江省对符合节能改造奖励条件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上一年度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或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内蒙古自治区对年节能量2000吨标准煤(含)以上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打捆项目),每节约1吨标准煤给予200元奖补。

最新一期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消息显示,2025年财政部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相信在2025年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节能降碳建设改造领域。

科学用能力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从企业到园区,再到城市乡村,作为科学合理用能的基本导向,绿色、智慧、节约的原则理念已经作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

2024年10月8日,青岛啤酒厂成为新晋“可持续灯塔工厂”,在这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厂,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生产设备有了“思考”能力,各生产线之间、工序之间实现了高效衔接,大大降低了能耗,日均产量提升60%,成品出库效率提高50%,同时却实现了工厂单位能耗降低25%、碳排放浓度3年间降低62%。

同为“灯塔工厂”的一员,隆基绿能浙江嘉兴基地也在绿色智慧节约用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该基地组件工厂内,通过应用设备综合效率管理系统(OEE),实现了21万多个点位数据的互通互联,确保了20条生产线、900多台设备运行有条不紊,生产效率获得大幅提升。一年下来,该组件工厂单位能耗降低20%,制造成本下降28%。

来自工信部的信息显示,2024年,全国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比2023年增加2个百分点。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实现持续下降,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走进企业云集的各大工业园区,则是以开发综合能源和区域能源互联的形式实现了用能的持续优化。

地处长三角的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以积极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基本形成“光伏—储能—充电桩—天然气分布式”区域能源互联网络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汇编(2024)》。截至参选申报时,该园区已经实现清洁能源占比超90%,累计并网光伏规模超290兆瓦、充电站315座、充电桩超3000个,园区企业有46家入选省级绿色工厂、4家入选市级“近零碳”工厂。

在京津冀腹地,天津港绿色低碳港区建设实践同样入选上述典型案例汇编。该建设项目通过自建电源,每年可增发36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基本覆盖太平洋码头的用电需求;通过建设智慧能耗系统,有效助力太平洋码头获评五星级“绿色港口”;另外,通过积极开展港区岸电、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集装箱及干散货码头泊位岸电设施100%覆盖,港作船舶靠港100%使用岸电。

“集团办公区夏天制冷、冬天取暖,就靠园区微电网内的这个综合能源站了。”南瑞集团配电分公司二级业务专家梁顺表示,这套综合能源站系统每年可帮助南瑞节省40万到60万元的电费。在位于江苏南京江宁区的南瑞集团总部基地,这里的园区微电网系统可常年通过自发绿电、低谷网电蓄冷或蓄热,基本实现了绿色用能和节约用能的效果。

当然,在城乡建设方面更是不乏科学用能的典型案例,如福建厦门的多项实践就被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予以推广。在城乡建设方面,厦门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节能率超过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万吨。在交通运输方面,厦门全力构建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施“电动厦门”“绿动厦门湾”项目,打造四级碳中和机场等标志性工程,推进港口、地铁、城市公交、航空减污降碳,实现年节约能源10.26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近47万吨。在工业企业建设方面,当地着力培育ABB厦门工业中心绿色微电网等一系列标杆项目;巩固提升集美台商投资开发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成功建成福建省具有代表性、厦门最大的后溪工业组团三星级低碳综合工业园区。

此外,通过深入推进农村能源革命,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用能也实现深度转型,依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光及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电、气、冷、热联供,极大优化了农村地区用能结构、用能质量和用能效率。

科学用能理念必将深度融入人心

绿色、智慧和节约用能的理念,之所以能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贯穿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因为其根本在于人。树立科学用能导向,是一场深达人心的用能变革。

2024年5月13—19日是第34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各地、各部门通过广场和社区宣传,以及举行健步走、绿色骑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据了解,为了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自199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34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不断增强全国人民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境意识”,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家电首选节能且智能,交通出行强调绿色低碳,家装青睐环保节能……如今,城乡居民科学用能意识越来越强。刚刚50岁出头的北京市民王女士,工作地点离家有8千米路程,她5年前试着骑行上下班,没想到竟然一直坚持了下来。“过去上个四楼都得喘一会儿,经过这几年的骑行锻炼,虽然人又老了几岁,身体反而更结实了。”王女士说,在自己的带动下,她丈夫和女儿也放弃了自驾,改为骑行通勤。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市民像王女士一样主动选择绿色交通方式,而即便是那些仍然驾车出行的市民,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不仅如此,市民在购买家用电器时也更加注重产品能效。在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赵辰昕在介绍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有关情况时表示,在2024年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90%的基础上,2025年将充分发挥标准提升牵引作用,继续扩大能效和水效实施范围,组织遴选产品设备能效和水效“领跑者”。此举无疑将会进一步强化市民的节能意识,助推全社会用能效率进一步提高。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逐渐改变了“随意用能”“随机用能”的不良习惯,更多地关注电力供需变化,与电网系统形成良性互动,这种现象在新能源车主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如,2024年山东对分时电价政策作出新的安排,拉大了峰谷价差,电价在低谷时段下探70%、深谷时段下探90%,高峰时段上浮70%、尖峰时段上浮100%,受政策变化影响,该省电动车车主便更多地选择在低谷和深谷时段充电。2024年,山东居民新能源汽车充电量17.1亿千瓦时,其中低谷和深谷时段充电量达到12亿千瓦时,占总充电量的70.15%,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车主的充电成本,也助力了电网削峰填谷。

如今,一如春风化雨,绿色智慧节约用能导向作为一股根植社会的软性驱动力,在加速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恒久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2025-03-14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