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民企技术创新为能源行业注入发展新动力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12套1000Nm/h碱性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等绿电制氢设备抵运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 一体化示范项目现场。(阳光氢能供图)

 

□ 张聚能

 

日前,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将会加大力度鼓励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今年我国将加大力度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核电、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继续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油气勘探开发、电力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领域的开发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市场活力,还能推动技术创新,为能源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民企助力国家光储实证基地

今年春节期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到处银装素裹。清晨,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白雪覆盖的大地上,气温通常在零下20℃左右。尽管天气严寒,但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却传来了三期项目并网的好消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庆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大片的盐碱地。这些土地曾因盐分过高而难以耕种,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步,盐碱地逐渐成为光伏发电的理想选址。在首个国家级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盐碱地上,像一片片蓝色的海洋,与白雪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冬日画卷。

据了解,大庆基地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个国家级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由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电投黄河公司”)总投资约57.3亿元,规划布置实证实验方案约640种,折算规模约105万千瓦。该基地自2022年1月开始进行实证实验工作,共分五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二、三期项目建设。

据项目经理李志荣介绍,大庆基地三期项目布置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产品、储能系统、设备匹配6个实证实验区,共计110种实证实验方案。累计完成钢管螺旋桩5500根、PHC管桩50577根、固定式、平单轴、柔性、平斜单支架5748余套、电池组件约313780块、493台逆变器和70台箱变的安装调试,敷设电缆总长度超过1700千米。其中包括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阳光电源等,为实证基地提供了高效光伏组件、储能电池、逆变器等核心设备。华为数字能源部门为大庆基地提供了智能运维解决方案,通过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优化了光伏发电与储能的运行效率。

此外,该项目的科研机构还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展了多项前沿技术研究,如新型储能材料、光储一体化系统等。央企、民企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形成了从光伏、储能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光伏储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实证基地的长期运营提供了保障。

“民资入核”提速基础设施建设

2024年11月2日,由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运营的浙江三澳核电站一期联网工程竣工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由民资参与投资的核电项目正式接入国家电网。汽车企业吉利集团持股2%,成为首家试点“民资入核”的企业,参与这一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浙江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立集团”)是一家传统的民企钢材企业,该公司董事李郑周表示,久立集团将在未来8年时间里总共出资13.5亿元,参股广东陆丰核电一期项目。“这笔钱相当于久立集团一年的利税总额,但公司董事会却一致同意出资。”李郑周说。

此前,国内核电项目投资一直采取四家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参股的形式。“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表述,被视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信号。此后,民企参股5个核电项目落地,颇具标志性意义。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分别拿出10%的股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这充分体现了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2024年9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

民营光伏材料企业杭州福斯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斯特”)是此次入股核电项目的民企之一,持有三澳核电二期4%的股权,该工程总投资规模大概420亿元,资本金比例是30%。“福斯特是财务投资者,核电项目由中国广核的团队来经营管理。”福斯特副总经理徐亮道出民企入核心声,“整体来看,核电项目的回报比较稳定。但民企投资核电项目,盈利回报只是考量的部分因素。对于福斯特来说,入股核电项目,是希望深耕新能源领域,并借此寻找给核能项目做材料配套的机会。”

氢能装备赋能绿色化工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绿氨(以绿氢为原料生产的氨)作为清洁能源和绿色化工的重要载体,正成为未来能源和工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民营电解槽企业凭借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积极参与绿氢绿氨项目的开发建设,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全球最大绿氨项目——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大安项目”),按照“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设计,是我国在绿电绿氢绿色化工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实践。该项目由吉电股份投资建设,位于吉林省大安市,总投资63.32亿元,是吉林省2022年度重点项目和首批国家低碳氢示范项目。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年减碳排放约65万吨,是目前全球最大绿氢合成氨项目。

在大安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吉电股份与通达电磁能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民企达成合作,就优化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其中,电解水制氢设备是其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安项目在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氢能”)、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三一氢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氢能”)和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共采购39套1000Nm/h碱性电解槽制氢设备,其中3家民营企业隆基氢能、阳光氢能、三一氢能分别中标15台、12台、8台制氢装备,占采购总量的90%以上。

目前,大安项目已实现了6项技术国内第一,3项技术国际领先。这些技术包括民营风机、光伏设备以及储能、氢能、绿氨等多种清洁能源形式,形成了电—氢—氨全产业链。

“支持民企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是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史立山表示,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的逐步开放,民企将在能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民企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