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亿元!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增资布局核聚变

3月3日,可控核聚变板块全天走强,收涨3.64%。截至当日收盘,成分股永鼎股份、联创光电、中国核建、合锻智能涨停。

消息面上,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于上周五(2月28日)盘后同步官宣,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聚变公司”),投资金额分别为10亿元、7.5亿元。

中国核电对此表示,聚变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和未来的产业化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浙能电力也表示,此举是为了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保持竞争力。

据了解,聚变公司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全资子公司,后者也是中国核电的控股股东。该公司原名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4年9月完成更名,注册资本约为35.3亿元。

记者注意到,中国核电曾在2023年11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及,核聚变(人造太阳)项目是公司控股股东中核集团下属研究院所组织研究并开展的项目。聚变是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是人类能源问题终极解决方案。中国核电将贯彻国家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与大股东协力做好聚变相关技术研发及工作布局。

随后在2023年12月末,由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4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在四川成都宣布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正式揭牌,当时还发布了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另据中核集团2024年12月末的公众号文章,目前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已发展至33家。

上述文章中还指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调整,核聚变能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焦点。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要坚决扛起核聚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推动聚变能源开发,培育聚变产业生态,稳扎稳打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应用目标,率先抢占能源安全战略制高点。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中信证券在近期研报中表示,核聚变发电需满足“自持”及“可控”条件,为实现理论层面突破,多国共同合作研发ITER装置。在AI发展对电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聚变产业迎来发展机遇,行业融资规模、初创企业数量、雇员总数、供应链支出等多项数据均显示行业热度持续上升。

核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显示,核聚变企业对商业堆的规划为2030年前3台,2030年至2035年22台,2036年至2040年6台。结合ITER装置及FIRE项目数据,预计2030年至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

不过,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也在此次公告中提示了相关风险。双方均表示,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研发难度高,产业化进展周期长,投资聚变公司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也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此外,因尚需上级批准,本次对外投资事项最终的投资金额和取得股份比例以签订并生效的投资协议为准,相关交易各方需分别履行必要的内外部决策、审批程序,并经上级部委审批备案。

业绩层面,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核电实现营业收入569.9亿元,同比增长1.6%;归母净利润89.34亿元,同比下降4.22%。同期,浙能电力实现营业收入662.96亿元,同比下降4.62%;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12.3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2025-03-03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