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固态电池产业化需攻克技术与成本难题
2025年2月18日,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出席高层论坛并致辞,对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提出重要建议。
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而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技术创新对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他强调,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技术、工艺和成本三大挑战。尽管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与安全痛点,但目前技术尚未成熟,距离大规模量产仍需时间。
苗圩提到,欧美日韩等传统汽车强国高度重视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例如,日本丰田计划2027年至2028年实现固态电池实用化,2030年后大规模生产;韩国三星计划2027年开始量产。国内车企如上汽、广汽、奇瑞、比亚迪等也纷纷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正在开展20安时样件试制,预计2027年小批量生产。然而,苗圩指出,当前部分企业宣布量产的多为半固态电池,仍属于液态电池范畴,不能与全固态电池混为一谈。此外,固态电池成本较高,材料成本每瓦时在2元以上,远高于液态锂离子电池的0.5元,大规模量产前需解决成本问题。因此,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将在市场上长期并存。
在新能源汽车补能方面,苗圩认为换电模式是重要补充。换电模式可有效解决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尤其适用于高速公路、公共运营车辆、长途重卡等场景,并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如车电分离、降低用户购车成本等。蔚来、北汽等企业已开展换电模式探索,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车企及社会力量共建四万座换电站。但换电模式是重资本、高投入、长周期的路线,需加强行业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
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同样亟待解决。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832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652GW/h,废旧电池综合利用量达30.1万吨。预计2025年和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分别达到37.7万吨和106万吨。苗圩指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存在个体回收商贩回收大量退役电池,而正规企业“吃不饱”的问题。他建议:一是构建覆盖新能源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类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新机制;二是针对不同电池类型,构建多渠道协同回收体系;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四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行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苗圩强调,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既前景光明,又任重道远。他呼吁与会专家和代表充分发挥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携手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能源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