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技改AB面:资产减值退潮,反转信号初现
2024年的夏天,光伏产业堕入寒冬。
7月9日,隆基绿能股价跌至年内最低点12.61元/股,“千亿俱乐部”上已无光伏主要产业链的上市公司。这一天是光伏产业链的黑暗一天,一个被视为能源未来的产业链竟无一家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直到次日,光伏板块反弹,光伏产业链“千亿市值”失而复得。
这与光伏产业历史上数轮周期更迭何其相似。比起过往,得到了资本支持的光伏产业,财富蒸发是表象,更多变化潜藏在冰山之下。
从倒闭潮到快速反转,再到倒闭潮,光伏产业经历了三轮大洗牌。在这几轮危机中,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彭小峰的赛维LDK、苗连生的英利、杨怀进的海润光伏等曾经的明星企业和巨头,最终都倒在了黎明前。这其中除了大手大脚扩张造成的资产巨幅减值亏损外,还有着对技术方向摸索的不足。
而混乱的竞争状态最终会走向终结,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掌握新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中国光伏产业出海寻找新发展。
如今的光伏产业链,早已吸取“前辈们”的经验教训。在技术变化的时代快速响应并实施改造项目,但旧产能依然会出现在财报上,以资产减值的形式来提醒企业和投资者,盲目扩张的背后是深渊。
N型时代,技术改造
无论是扩张周期还是下行周期,光伏产业永远都在追求“降本增效”,但增效永远排在降本之前。
N型被确立为新的主流技术方向,是因为与P型太阳能电池板相比,N型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更高。更好的技术带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效率则能更好地提高光伏组件的收益,影响更多的客户选择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形成“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正循环。
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算数据显示,P型单晶硅(PERC)电池理论极限效率为24.5%,而在N型电池中,HJT和TOPCon的理论极限效率则分别达到28.5%和28.7%。此外,正面无栅线遮挡的N型XBC电池理论极限效率为29.1%。
时代周报记者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时发现,光伏产业从P型往N型的迭代过程中,企业均面临三个细分方向:TOPCon、BC以及HJT。其中,从P型直接迭代到N型TOPCon的成本最低。
2023年,N型趋势被光伏行业快速确定。
InfoLink数据显示,2023年光伏电池新建产能中,N型电池产能占比超95%,直到年末,N型电池产能占行业总产能比重高达58%,确立了主流技术路线的地位,并预计2024年年底TOPCon产能有望达到920GW,同比增长64.3%。
新建产能往N型靠拢,旧产能进行技术改造也同样往N型发展。
“在建产能方面,公司同步推进存量PERC产能升级和TNC新产能建设,预计将在2024年逐步完成约38GW PERC产能改造,并分别在眉山基地和双流基地新增16GW、25GW TNC电池产能,预计2024年底公司TNC电池产能规模将超过100GW。”通威股份在一份公告中表示。
2024年3月,通威股份金堂基地二期、眉山基地二期的TOPCon技改项目相继完成。同样是3月,爱旭股份公布了PERC产能改造及TOPCon产能扩建计划。根据该计划,爱旭股份将义乌基地25GW PERC电池升级改造成TOPCon,预计下半年陆续投产。同时,在安徽滁州建设15GW的TOPCon产能。
技术改造的方向不只有TOPCon,BC技术也是方向之一。
“目前,隆基绿能已经基于HPBC二代技术建设了1.5GW的生产线,目前每个月稳定达产,月产出在120MW左右,良品率和成本都达到了预期目标。2024下半年,公司加快了BC产能建设,预计明年一季度HPBC2.0产能投放近20GW。到2025年底,BC一代和BC二代合计产能大致将达到70GW左右;到2026年底前,除了海外个别工厂外,国内工厂的所有产品都会迁移到BC技术上。”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InfoLin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预计有99GW PERC产能改造成TOPCon。截至2024年上半年,TOPCon技术落地产能已经达到约730GW。尽管部分产能遭遇当前低迷的行情影响取消或者延期,预计2024年底TOPCon电池产能仍将有望超过800GW。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P型转N型在硅料、硅片、组件三个环节上只涉及少量配套设施的更换,设备上新的速度比对旧产能的技术改造还要更快。这也使得N型技术在光伏产业链中的迭代速度远超预期。
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PERC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升级N型产能的周期并不长,基本上在3个月到6个月左右,35%左右的设备能继续使用,其余则需进行更换。也有一线大厂的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技改的项目不同,装置难度不同,所以技改的周期从1个月到3个月的都有。
“目前来说,PERC有效产能大概是170GW左右,TOPCon有效产能大概是812GW,HJT的话是48GW左右,BC则是大概53GW左右。总体产能合计约1090GW。”上海有色网(SMM)高级分析师毛婷婷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2023-2024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数据,从2024年开始,TOPCon技术市场占比快速增长,成为市场绝对主流技术路线。
这在TOPCon阵营的光伏上市公司财报中亦有所体现。
晶科能源在公告中指出,2021年以来,公司引领光伏行业逐步加大对N型电池的投入,推动了N型TOPCon电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实现了N型TOPCon电池的量产成本与P型PERC电池基本趋平。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TOPCon电池的生产成本在0.29-0.3元/W之间、非硅成本在0.17-0.18元/W之间;PERC电池的生产成本在0.23-0.25元/W之间、非硅成本在0.12-0.14元/W之间。但由于各家厂商使用的设备、技术、材料以及所在地区等不同,因此具体成本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中国出货量前十的光伏生产商,大多已完成TOPCon产能布局。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出货量前十的光伏企业分别是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正泰新能、阿特斯、协鑫集成、东方日升和英利能源以及一道新能、横店东磁则并列在第9至10名。
其中,晶科能源已实现稳定量产的N型电池产能超过75GW;晶澳科技到2024年末N型电池产能为57GW;天合光能N型产能为70GW;隆基绿能预计到2025年底BC产能达到70GW;通威股份到2024年末TNC电池产能规模将超100GW。
P型消退,资产减值
技术改造固然能够让企业跟上技术迭代的浪潮,但同时也存在着副作用——资产减值。
多位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在行业技术迭代的进程中,技术改造难免会带来巨额的资产减值,而此前PERC产能越高的企业,资产减值的包袱就越重。
据时代周报记者对一线梯队的减值情况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报,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爱旭股份和通威股份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65.58亿元、5.47亿元、7.04亿元、11.38亿元、14.36亿元和33.29亿元。而在2023年年报中,上述六家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70.25亿元、23.06亿元、13.24亿元、32.57亿元、14.21亿元和62.36亿元。
自2024年二季度后,各大光伏厂商的资产减值几乎都是大幅度减少。而通过单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图表来看,六大厂的资产减值损失有了肉眼可见的降速。
但对于规模较小的光伏企业来说,技术改造的性价比不如重新投建新产能。
根据公告,钧达股份在2023年计提P型PERC电池相关固定资产约8.94亿元。钧达股份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公司P型产能2023年全部计提减值并停产。
而今年出货量前十的厂商——横店东磁,2023年发生固定资产报废损失1110.93万元,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1.92亿元,主要为PERC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等。横店东磁董秘办工作人员则表示,PERC产能减值仍要看客户订单情况,但没考虑技改PERC,公司的TOPCon技术是新投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光伏企业资产减值浪潮中,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存货跌价引起的减值计提。通常情况下,存货减值对当期利润有着不小的影响。
以通威股份为例。2024年第三季度,通威股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0.66亿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为10.34亿元。根据公告,由于资产减值准备,通威股份三季度减少利润总额10.66亿元、减少归母净利润6.76亿元。
受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光伏产业的6家大厂都计提了存货减值。尽管计提存货减值反映了存货当期的真实价值,但存货是可以转销的。根据规则,跌价的存货被销售后,对应的减值准备则会结转,从而使得毛利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光伏行业从P型向N型迭代并不意味着P型需求完全消失。
“P型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一位一线光伏电池片厂商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未来2年内,PERC可能还有15GW至20GW的需求,这个需求要看各家的渠道能力,能力强就能拿到。”
“就电池环节而言,PERC产能虽然仍有较大规模,但是很多实际已经处于停产状态。”InfoLink Consulting资深分析师赵祥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赵祥表示,鉴于当前PERC需求已经在持续走低,我们预计2025年PERC技术出货占比会下降到5%附近,2026年基本就成为了特规产品。“目前低迷的行情下,技术改造潮基本也不会再有了,目前几乎听不到企业仍在规划PERC升级TOPCon了,不过PERC升级xBC的消息倒是多起来,不过更多的是原有厂区的再利用。”
股价突围,重启新周期?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资产减值,影响光伏企业盈利核心的依然是价格。即便企业所推出的产品搭载领先的技术,但市场价格的低迷无法让优质产品卖出正常的价格,行业的负反馈便无法被打破。
作为绿色能源,光伏的“平价”并非恶意的“低价”。虽然光伏过去曾因产业链博弈而出现涨价行情,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光伏走向“平价”是必然趋势。只有让更多地人能够用得起光伏,全球能源结构才有望完全走向绿色可再生。
如今,光伏产业已不能再任由“低价竞争”无序蔓延。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这场闭门会议的主题包括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等。尽管会议不对外开放,但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几乎覆盖了光伏制造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核心企业。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预计随着政策端托底以及行业自律推进,短期光伏行业有望恢复有序竞争,产业链价格有望触底回升。中长期看,全球能源转型及光伏降本增效带来经济性,需求端增长预计持续。
只不过,当前光伏产品价格尚未完全恢复。
据InfoLink 11月14日披露数据,当前TOPCon组件价格僵持0.65-0.7元的区间,前期遗留订单仍有部分0.7元以上的价位少量执行,低价0.62-0.63元的价格仍有存在市场,但交付量体已经在减少,且招投标价格也开始稳定,种种迹象也为市场增添正向信号。分布式项目本周落于0.68-0.74元,然而大批量成交仍需时间酝酿。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部分光伏组件厂家虽然上调报价,但落地效果有待观察。短期组件价格以走稳为主,大幅上调价格可能性较低。
多位业内人士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行业企业对周期反转具体时间点的看法不一,但相对一致的是2025年极有可能迎来拐点。而在光伏“内卷”、价格低迷的状态下,反转仍然需要多个因素共振。
当下光伏企业对未来需求增速普遍较为悲观,毛婷婷认为,明年库存和产能出清后市场会相对健康一些。“业绩反转的话,可能需要明年中下旬以后。”
前述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则表示,“当前供需错配导致的价格大幅下跌,各个环节都基本到了成本线,硅料和硅片环节较下游情况更严重些,行业正在共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低价不可持续,随着落后产能出清,企业盈利才能好转。在这轮周期中,对企业的技术、成本、资金、运营都是极致挑战。这轮过剩是过急、过快的产能扩张、技术扩散导致的,行业也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注重专利保护,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
根据CPIA此前预测,2025、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有望分别达到462GW、587GW,2025年全球GW级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达到53个。而TrendForce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亚太、欧洲、美洲、中东非,四个地区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70GW、90GW、87GW、27GW。
全球市场对于光伏的需求依然存在并逐年增加,出海依然是光伏企业的首选项。需求支撑是基础,在供应不超配、价格脱离恶性竞争范围的状态下,光伏行业仍有机会重启扩张周期。
二级市场上,光伏六大厂商股价已率先走出低谷。
同花顺iFind显示,自9月24日至11月13日的32个交易日内,六大厂商股价区间涨幅均超过40%。其中,晶科能源区间涨幅为44.18%;隆基绿能为57.74%;晶澳科技为80.85%;天合光能为55.92%;爱旭股份为121.34%;通威股份为70.97%。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