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卷向储能,从“鸡肋”到“香饽饽”

过去一年,光伏行业“卷无可卷”,售价已经贴近成本价。储能的爆火就不难理解,一些非光伏公司也挤进来。结果,储能行业“刚蓝海又红海”。玩家强势涌入,储能价格直接被打到了跟光伏板一样的白菜价。受访的多家储能产品销售都表示已经是按成本价在卖,没有再降价的空间了。算上电芯和集成,现在常规的价格是0.8元/wh,2022年底这个数字是2元/wh。“半年时间,储能投标价下降了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

即便是卷,对于光伏企业来说也是个机会,毕竟业绩增长空间肉眼可见的大,而且客户群体跟现有的完全重合。在光伏板上厮杀多年,想要进入一个逻辑相通,同样是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赛道,光伏公司只是把故事再重演一遍。

从“鸡肋”到“香饽饽”

引爆储能行业的其实是光伏公司。

2020年开始,各省纷纷出台文件要求大型光伏电站按一定比例配置储能电站。各地政策不同,光伏与储能的装机量比例在20:1到5:1之间,以后者居多。当年,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量约33GW,按高值计算,就带动了7GW的储能电站业务。而就在前一年,全球的储能电站新增装机量不超过1GW。

光伏电站建造商傻眼了。此前他们只是把电卖给国家电网就可以盈利,但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不断调整,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型本来就大不如前,现在又要在前期多投入一大笔资金用来部署储能电站。

“对策”是全世界找最便宜的储能系统,光伏电站建造商盘算的是反正建好了使用率也不高,满足一定规格就行了。储能制造商的出货量虽然增加了,但在整个链条中的地位并不高。在经受了多年“冷眼”之后,储能电站在2023年摇身一变,成了光伏安装商的香饽饽。

核心变化是电力的市场化和分时电价政策的推行,电也要分成“好电”和“坏电”了。光伏板正午时发电多,电价就低,这些电就是“坏电”,傍晚日光少时则相反。一个光伏电站的收益不再单纯地取决于发电量的绝对值,而变成了一个动态计价。这时,储能电站就有价值了。正午发电多,就用储能电站存起来,等到电价高的时候再卖给电网。而且,如果电网不收电,还可以先存到储能电站,自己找客户去卖。

另一方面,储能技术进步带来的性价比也明显提升,不再是“累赘”。多家券商数据显示,储能锂电池电芯报价已经跌到了0.4元/wh,一套系统还能持续运转10年以上。“光伏+储能”的度电成本约0.3元,煤电则是0.3元~0.7元,在电网的竞价中,光伏发电成了更有成本优势的一方。

围绕着储能电站的盈利模式也越来越多,大致有四种盈利模式:峰谷套利、容量租赁、电网辅助费用和容量补偿。

全面杀向储能

之前是“全民光伏”,广大乡镇的屋顶都被铺上了光伏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分布式光伏,与传统的集中式电站分庭抗礼。

现在则有“全民储能”的趋势。两者逻辑相通,只要前期能够成功投建,后面就是“躺赚”。分布式光伏的收益率在降低,原来的金融机构、经销商、开发商又一下子扎到了小型储能电站里。

光伏企业乐见于此,因为这群人本来就是他的直接间接客户。“都是‘光伏圈’的人。”业务量激增,但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内的头部储能公司并没有去覆盖这块市场。这个市场太散了,而且小型储能柜的部署也更加复杂。储能柜现阶段还是有安全风险,部分项目还需要特殊部署。销售每签一个单子之前,都会去项目现场勘探,条件不理想,就直接不出货。在安装阶段,也要派技术指导到现场。至少目前看,储能公司没有一个能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

关键问题是储能产品并不难做。同样属于电池,它在性能上远不及最基础的车用动力电池,找到供应商并不难。光伏公司只需要把电芯买过来,组装到一个柜体里,再通过已经很成熟的分布式光伏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就可以大规模出货了。

结果,这块新市场结结实实地“砸”到了光伏公司头上。储能电芯企业实在无暇顾及这块市场,优先级排序中,最优质的客户一定是新能源车企,排在第二的是大型储能电站,排在第三的是海外的储能市场,国内小型储能只能排在最末端。

虽然这种合作状态看上去有些“别扭”,相当于光伏公司用储能公司的产品,去吃掉储能公司的潜在市场。但都急需新市场来满足增长,双方还是选择了“合作”。

光储一体化的新型巨无霸?

从长期看,这种合作的状态还是会被打破,尤其是光伏公司的“野心”在变大。

“光储一体化”的目标谈了很多年了,从去年开始真正实际起来。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已经相继投产了储能电池电芯。晶科能源的规划是12GWh,天合光能的规划是25GWh,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这也是光伏公司一贯的思维方式,当终端价格被压到一个很低的值时,就通过一体化来实现降本增利。典型案例是2023年晶科能源在山西投建56GW光伏全产业链“超级大基地”,一个基地比大部分专业化公司的全部产能都多。

虽然跨行业,光伏公司并不认为自己不具备替代能力。有光伏公司高管私下向记者表示:“现在储能行业的生产制造比较粗放,光伏公司的制造能力、生产管理能力都要胜过于储能公司。”

而且,储能行业相对广泛的共识是,当下主流技术路径——磷酸铁锂+石墨已基本接近天花板,预计三年内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将拉齐,储能行业正处于技术快速发展期,将逐渐接近技术发展的天花板。储能市场刚启动,就一下子卷到底。不过,每个光伏行业的从业者都认为未来几年还会更卷,如果说光伏只是内战,那储能就要同时面对内战和外战,会有更大的“故事”。

来源:国际能源研究中心

2024-09-13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