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十三五”后期是新能源上升为主导能源的过渡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记者:董鑫
进入“十三五”后半段,能源低碳转型何去何从?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2018能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说,“十三五”后期是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的过渡期,将以能源体制革命为中心,稳妥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能源技术创新需要多措并举,破解能源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新能源发展新阶段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也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当前处于全面增量替代、部分地区存量替代阶段。她介绍,2018年1-10月,我国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达0.65亿千瓦,占比73%,可再生能源新增0.61亿千瓦,占比68%,非水可再生能源新增0.54亿千瓦,占比60%。
对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时璟丽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或“后平价”时代,仍需要考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降低成本还是发展方向。
在易跃春看来,“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将呈现出“源-网-荷-储”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在发电侧,做好各类电源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在电网侧,加强输电通道,推进送出工程与项目建设协同规划和推进;在用户侧,做好消纳和市场研究,使各类电源建得成、送得出、用得掉。
易跃春说,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的开发建设,激励用户开发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节约输配电投资;推进多能互补示范、微电网示范、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完善相关标准和保障机制;开展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结合的试点示范,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能源技术难题待解决
目前我国煤电、核电、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维到检测认证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众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或正在走向世界前沿。
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在会上说,我国能源能源领域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技术创新还有较大的差距。
突出表现为:一是基础研究薄弱,氢能、燃料电池、碳排放等前沿技术和投入以及研究有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二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燃气轮机及高温材料、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等尖端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三是原创性成果不足,新能源、页岩气等新兴技术还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四是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的激励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
为了有效破解能源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高效太阳能利用、大型风电、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先进储能、现代电网、能源互联网、节能与能效提升等领域作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中国能源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相关创新目标、重点任务和创新行动。
王思强介绍,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确保能源产业朝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迈进。包括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前沿技术开发能力;依托示范工程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加强能源技术装备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