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环境保护专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二三事

 

作者:陈柏言 陆波 姜昊 熊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乌东德水电站投产等事项做出重要指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的形势下,面对我国水电后备资源开发环境因素制约多、难度大的局面,水电总院环境保护部全体同事在顾洪宾副院长、薛联芳副总工的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能力,按照“一个核心、两大方向、三个机会”的发展方向,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充分借鉴水电总院70年来知识积累,紧绕“水”这一战略资源,开启了三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时间转型:前到后,从水电前期向运行期。

二、空间转型:内到外,从室内向室外。

三、维度转型:,从单一维度审查咨询向多维度系统解决方案。

环境保护部通过上述转型逐渐积累监测数据、强化分析能力、建立技术体系,从软课题过渡到硬技术、从评价咨询审查过渡到实际运行措施、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大数据分析,以流域综合监测、全过程环境管理平台、安谷生态试验场“一场两平台”为抓手,持续做好水电全生命周期、全流域范围、全生态系统的“三全”环保工作,为水电开发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下文分别介绍“时间”、“空间”、“维度”三个方面业务转型的典型案例,以期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鱼翔浅底并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时间转型:记鱼道运行监测研究

鱼道作为减缓水电开发对鱼类影响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研究,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水电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水电总院环境保护部针对某鱼道(以下简称“X鱼道”),开展了全方位的运行期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较系统建立了鱼道运行监测体系,开启了从水电前期向运行期的时间转型。在X鱼道运行监测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部门继续深耕水电运行期业务拓展和行业技术积累,又获得了另一鱼道运行监测评估的项目。基于上述实践,构建了一整套适合于鱼道运行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并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有效提升了鱼道监测水平,对推动高水头鱼道的监测评估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荆棘丛生,瑕瑜互见

X鱼道是在国内对高水头鱼道以及所在河流特有鱼类的研究基础极为薄弱,国内外均没有类似工程可借鉴的背景下设计和建成的。其是否可以实现鱼类的成功上溯,能否促进上下游鱼类基因交流,是运行后亟需回答的问题。我国虽然建有数十座鱼道,但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屈指可数,特别是早期建设的鱼道基本处于废弃状态,究其原因,除部分鱼道设计不尽合理外,很多鱼道是缺乏长期、科学和有效的运行管理。如何让已经建成的鱼道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有效,需要开展鱼道适应性管理研究。

砥志研思,电照风行

项目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鱼”为核心,将系统性鱼道监测的工作拆解为四大部分,即“何处有鱼”、“如何诱鱼”、“如何过鱼”、“如何管鱼”。 经过多年、艰苦、系统的监测研究,X鱼道运行监测项目成果丰硕,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

首次系统梳理了国内已建典型鱼道运行管理技术要点,构建了一整套适合于鱼道运行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并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首次较系统建立了鱼道运行监测体系,针对X鱼道开展了全方位的效果监测与评估,有效提升了鱼道监测水平。

首次开展鱼道进口区域水动力学指标与鱼类集群的响应关系研究,确定鱼道进口有效性。同时开展鱼类通过行为、鱼类生理学变化及与水力学条件相关关系的综合研究。

首次结合鱼道运行与监测实施情况,提炼出鱼道运行管理操作要点,编制了鱼道运行管理规程,有效促进了水电行业鱼道运行管理规范化发展和鱼道运行管理技术的发展。

较系统地建立了鱼道过鱼监测体系,后续鱼道工程运行监测基本沿用该监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此外,该项目研究成果也成功应用于多个鱼道工程的设计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麟新生绿意飘

——空间转型:记岷江柏保护深化研究

新时代水电环保工作日趋复杂,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发展要求,亟待一支“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能干”的环保队伍。水电总院环境保护部以受水电工程建设影响的岷江柏保护深化研究为契机,深入一线破难题、常驻现场抓落实,开启了从室内向室外的空间转型。

步履维艰,知难而进

四川省岷江流域分布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岷江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需对珍稀保护植物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保护措施。然而,岷江柏保护工作难度高、时间紧、工程量大,2007年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岷江相关资源调查和实验性移植等相关工作,然而效果有限,移栽成活率低。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18年,水电总院环境保护部承担了试验性移栽工作。该项目也是环境保护部开展的第一个实地植物生态保护项目,开启了环境保护专业由室内向室外的空间转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岷江柏深化保护研究工作于2018年2月启动,5月编制完成了移栽方案并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批准。2019年4月进行了一期移栽,并开展智能化监测养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为未来大规模工程性移栽积累了数据。同年12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咨询会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及相关专家对项目一期成果表示了认可。2020年5月开展了二期移栽工作,截至目前共移栽株高3m以下植株438株,其中死亡2株,综合成活率99%,成活率有大幅提高。经过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岷江柏幼树移栽已基本宣告成功,其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又批复了大树移栽工作,并委托水电总院编制《四川省地方标准:岷江柏移栽工艺技术规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维度转型:环境保护全过程适应性管理研究侧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长期以来在鱼类、水温、水质、陆生、景观等方面采取了大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须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相关要素功能联系及空间影响范围,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基于上述问题,水电总院环境保护部开启了从单一审查咨询向系统解决方案的维度转型。

千丝万缕,错综复杂

根据某水电站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其有生态调度、水环境保护、鱼类保护、陆生生态保护、雾凇保护等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各项措施不仅难度高,更相互交错、错综复杂,对后续措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

我部门针对其具体要求,抽丝剥茧、系统分析,对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有机拆解和精细设计,形成了既独立又统一的工作模块,不仅适用于现阶段该工程,更可部分或整体平移到未来相近需求的工程项目中。

绳趋尺步,怀觚握椠

监测评估工作与传统审查咨询不同,相比“人的主观判断”,更依赖仪器监测、平台构建、评价算法,从人的“定性分析”上升到了仪器的“定量分析”。项目组在该方面集思广益、研精覃思,创造性采用大量新型仪器、创新算法和监测手段,既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又为部门从审查咨询向系统解决方案的维度转型奠定了基础。

来源:水电总院

2020-08-17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