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载 风正帆悬再出发
——写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
水电站的综合效益:防洪、抗旱、航运、供水、旅游等。图为中外游客纷纷在三峡大坝合影留念。(中国三峡集团供图)
水电总院长期专注可再生能源高端技术服务,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图为世界第三大水电站——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中国电建成都院供图)
大同采煤沉陷区首个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大同市发改委供图)
鲜花绽放的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国网新源公司供图)
□ 吴 昊 夏杨阳 解红叶
7月8日,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运营61年来首次开启9孔泄洪道增大下泄流量。
2020年入夏以来,持续不断的降雨给我国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带来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虽然今年全国多地汛情严重,但相比1998年重大洪灾,此次我国抗洪行动却显得更为从容且高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近年来一系列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
从新安江水电站规划建设伊始,我国水电七十年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一支规划设计队伍的默默付出,他们是中国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引领者——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简称“水电总院”)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水电总院人的真实写照。七十年来,水电总院历经风云变幻,虽多次易名,但初心不改,长期承担水电及风电行业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职能,长期专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高端技术服务,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高端技术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代表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水电核心技术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成立七十年来,水电总院始终牢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的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断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走向高质量发展,为世界能源变革贡献“中国经验”。
峥嵘岁月 筚路蓝缕启山林
水电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燃料工业部成立的水力发电工程局,在七十年的时间长河里,全程见证、参与并引领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从建国之初起,我国水电事业走过的每一个脚步,都伴随着水电总院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身影。
从成立之初,水电总院就开始参与众多的河流规划工作,其中有长江、珠江、黑龙江、汉江、沅水等大江大河,也有龙溪河、上犹江、古田溪、以礼河、猫跳河、新安江、资水、浑江等中小河流。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河流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水电总院勘测者到过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过3年的恢复治理,国民经济日趋发展。华东地区工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也随之增长,需电殷切。为了解决华东地区用电需求,1954年,在已有的钱塘江资料基础上,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水电总院前身)通过地形、地质、水文等补充勘测、调查和分析工作,证实在新安江干流上的铜官坝段,修建百余米高混凝土坝的可行性,经过审慎的权衡比较,推荐新安江一级开发方案并列为第一期兴建的工程,由此拉开了我国自主建设水电站历史的大幕。
中国的西南,有着丰富的水能储量,有着让世界“惊艳”的系列大峡谷。面对这座未来中国可以开发的水电富矿,同时也是世界关注的“生态之河”,如何既保证这里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这成为了中国水电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这个如同踩钢丝一样的艰巨任务落在水电总院人的肩上时,他们没有退缩。水电总院迅速调集精兵强将,有效整合国内一流科研力量,开展了有关西南水电规划的重大技术问题研究,并协助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完成了这些河流水电规划及规划环评的审查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相关任务。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云南小湾水电站开发研究启动,在水电总院锲而不舍的科学论证下,1999年7月,小湾水电站开始筹建,工程建设条件异常艰苦,湿热的河谷气候,狂风骤雨是家常便饭,建设者们在深山峡谷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到2011年10月工程全部落成,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水电总院和建设者的“十年砺剑”,迎来了我国水电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水电技术逐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水电开发也逐渐加快,大批自主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在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1994年,作为跨越世纪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至2009年如期建成,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愿景,成为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与此同时,五强溪、宝珠寺、天生桥一级等大型电站先后建成,推动我国水电投产进入一个高峰期。2004年,以黄河公伯峡水电站1号机组投产为标志,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历史性突破3亿千瓦,水电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
近年来,我国水电技术进一步“炉火纯青”,尤其是锦屏一级、二级水电站的顺利完工,在世界水电开发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工程具有“五高一深”的特点,即“世界最高混凝土拱坝、高山峡谷、高边坡、高地应力、高压大流量地下水、深部卸荷裂隙”,被国内外水电界公认为地形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难度最大、施工布置难度最大、施工环境最危险、建设管理难度最大的巨型水电站工程。从最初的勘测、设计,到最终的验收评审,水电总院全程参与了锦屏一级、二级水电站的诞生,为该工程日后得以享誉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9年12月8日,“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红色鲜艳的主席台上,国家最高质量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正式授予锦屏一级、二级水电站,这一创造了10项世界第一、10项国内第一的历史性工程,让中国水电“当惊世界殊”更加实至名归。
七十载峥嵘岁月,水电总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在一代又一代水电总院人的卓越追求下,近年来,随着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标志性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国水电事业已成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多年领跑的飞跃。
与时俱进 能源变革记今朝
作为核心业务之一,产业规划与政策研究服务是水电总院的立足之本。在七十年的发展中,水电总院涉足了整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宏观政策研究、规划、勘测、设计、科研,同时承担着我国大中型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等产业的前期工作管理技术服务、工程安全鉴定、工程建设验收及一大批重大水利项目的评估工作,不断引领着我国的能源变革。
茫茫戈壁,赤日炎炎,在新疆哈密,一条连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正源源不断地向中部地区输送着来自新疆的清洁电力。作为国内首个风光火打捆外送的示范工程,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备受瞩目。2014年,水电总院完成了新建9条输电通道“风光火打捆外送”研究。
近年来,随着以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热基地和光伏基地为主导的国家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成投运,其电力总装机达到2133.4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64.4%,新能源建设成效显著。
推动风光火打捆外送基地建设,是水电总院不断求索,助力可再生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做好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水电总院加快变革,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智库型咨询公司”。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智囊”机构,水电总院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牵头开展了全国“十三五”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规划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工作,为我国能源革命谋划蓝图,并推动我国能源体制改革、能源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
从2015年开始,为加快推进光伏行业产业升级,水电总院会同国家和地方开始规划“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等新型模式。首个重点项目是打造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示范基地,提供从前期规划工作开展、示范基地工作方案到项目优选、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技术服务。而今,这座昔日的“煤都”正在加速向“清洁能源之都”转型。
首批领跑者基地成功建成后,水电总院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指示又陆续开启了第二批、第三批光伏领跑者基地,以及光伏技术领跑基地的建设。在“领跑者”项目实施的数年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不断提速增效,领先技术层出不穷,成本下降举世瞩目,并衍生出诸多“光伏+”跨界融合和创新的新业态。在此过程中,从最初的“策划”,到综合技术监测平台的建设,水电总院全程引领了光伏行业的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助推我国光伏产业引领世界风向。
在水电总院的助力与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并在全球实现遥遥领先。近年来,一大批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光储国家级示范工程、亚洲最大型海上风电项目、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和单机容量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扎根祖国大地,蓬勃生长。
成果丰硕 创新求变谋未来
除了推动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水电总院还通过积极参与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助力可再生能源行业提质增效。
水电总院注重科技创新,建立了开放式、立体式、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能源领域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取得了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在水电领域,通过组织行业技术力量持续开展科技攻关,有效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水电坝工技术、泄洪消能技术、地下洞室工程、高边坡治理及大坝抗震技术和水电施工技术水平全面跻身世界前列,一大批世界巨型水电工程已成为全球水电建设史上的“标杆”,成为“大国重器”。
水电总院院长郑声安表示,近年来,水电总院持续做好项目前期、建设期技术服务工作,护航高质量发展,承担审查、验收、质量监督、评估、安全鉴定、咨询等任务。水电总院持续推动项目管理,有效促进资源合理调配,加强项目过程控制,协调跨领域跨部门复杂问题,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
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组织者和推动者,2015年以来,水电总院紧密围绕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出台的标准化改革文件精神,结合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标准化改革,为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2015年2月,水电总院集中力量组织开展了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按照“标准族”的理念重新归类,并于当年初步形成水电行业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2016年,全面梳理了我国的水电行业技术标准,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能源局验收并获得广泛好评。
同时,水电总院拓展和健全标准化工作平台机制,成立可再生能源标准化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可再生能源领域相关标准化管理工作。
此外,水电总院还积极开展标准“走出去”研究工作,行业标准化管理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解决绿色能源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2019年,水电总院主导的《风电技术标准“走出去”》《太阳能技术标准“走出去”》等重大标准化课题研究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验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2015年以来,水电总院紧抓信息化重大发展机遇,依托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开辟全新经营业务,全力推广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能源基地信息管理平台,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放眼全球 一带一路谱新篇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整体实力的提升,水电总院近年来也大力开拓国际业务,抓住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和若干国际能源战略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开展相关咨询业务的国际合作,为走向国际化咨询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开启引领国际合作的步伐,推动可再生能源“走出去”成为另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2015年,为响应国家能源电力“走出去”战略,水电总院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外交部等单位对接,主动承担了《“一带一路”建设能源合作专项规划》《中巴经济走廊能源规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研究》《中缅电力合作规划》《2030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
2014年2月19日,中巴双方发表了《中巴合作联合声明》,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亮点。为尽快解决巴基斯坦国内电力短缺问题,推动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在中巴经济走廊总体框架下,中巴双方分别成立能源规划工作组、专家组,并于2014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双方就共同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能源规划达成共识。历经6年时间,水电总院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铸就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为照亮“中巴文明互鉴之路”保驾护航。
截至2020年3月,中巴经济走廊已有12个电源项目商业运行或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724万千瓦,总投资约124亿美元。走廊能源合作提升了巴基斯坦电力供应能力,2018财年~2019财年走廊项目实际发电量为177.28亿千瓦时,占巴基斯坦国家电网总发电量的14.5%,可供电约3300余万人;截至2018财年~2019财年已商业运行的走廊项目,建设期纳税约2.5亿美元,并提供了超过1万个就业岗位,投运后提供了超过800个就业岗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水电总院不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据郑声安介绍,2019年,水电总院承担的中国尼泊尔电力合作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列入习近平主席出访尼泊尔成果;受缅甸电力能源部的委托,承担缅甸全国可持续水电开发的水资源总体规划工作;受巴基斯坦能源部和国家能源局委托,组织开展巴基斯坦电力市场联合评估工作。
与此同时,水电总院还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非洲等地区的合作。受国家能源局委托,水电总院全面负责和经营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机制,截至2020年,成功筹办了2届~4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成为首届中非能源合作中心联合秘书处支持单位,组建方案和运作模式获得国家能源局和非盟委员会的认可。
在服务“一带一路”的同时,水电总院以国际能源规划为抓手,积极开拓国际咨询市场咨询评审业务,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国际组织,以及丝路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技术服务,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壮志丹心 乘风破浪铸辉煌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回首七十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不断突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中央高瞻远瞩指导的方向,离不开千千万万包括水电总院在内的一线建设者风雨兼程换来的铢积寸累。
七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应用模式更加多元,逐渐成为引领中国能源转型变革的主导力量。当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有力助推了全球能源转型,彰显出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当前,以打造“国际一流智库型咨询公司”为愿景,水电总院正在不断推动中国新能源走向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谱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0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我国要决胜全面小康、打赢‘三大攻坚战’;同时,2020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要确保主要指标进度基本符合预期,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启航奠定基础。”郑声安表示,为圆满完成2020年工作任务,今年以来,水电总院明确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一方面,厚植行业智库优势,加大行业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另一方面,聚焦业务转型升级,赋能产业链高端咨询;同时,推进战略引领发展,加速变革激发活力,加强能力建设。
“十四五”期间,水电总院将继续以“服务绿色能源开发,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为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引领、责任、价值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致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效、安全、广泛利用,致力推动中国能源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减排承诺目标,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将分别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郑声安表示,到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将会达到峰值,届时,伴随着海上风电、光热、地热、生物质等发电技术日趋成熟,新能源逐渐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变,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正是能源领域践行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从十八大的“建设美丽中国”到十九大的“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与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起步之初的摸索前行到“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国际电力合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质的飞跃。未来,在水电总院和全行业的努力下,中国新能源仍将面临诸多历史机遇,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聚力,为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