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市公司碳榜单发布,碳中和领军企业市场表现远超大盘
中国是全球每年新增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也是践行绿色经济转型的领先国家。中国政府在2020年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三年来,这一目标正在多个领域变成切实的行动。
该榜单的编制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碳榜单是一张可以概览中国碳中和事业的地图,也是贯穿中国碳中和进程的晴雨表。
电力、水泥、钢铁是组成榜单的三个主要行业,合计有69家企业上榜,碳排放加总分别达到21.99亿吨、9.85亿吨、6.25亿吨,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48%。
2022年度,碳排放量最高的企业是国电电力,约排放了3.79亿吨二氧化碳。13家排放在1亿吨以上的巨头,合计碳排放达到26.15亿吨,占比超过榜单总量的一半(51.8%)。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用“碳效”替代了“碳强度”。“碳强度”是指每单位营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越低越好。而“碳效”则是指企业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对应的营业收入,越高越好。
碳效榜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来自于建筑、通信、石化三个行业。2022年度碳效榜的榜首为中国建筑,其碳效为8.76万元/吨。
而总量榜中的主力——电力、水泥、钢铁三个行业平均碳效分别为0.07万元/吨、0.08万元/吨、0.32万元/吨,均低于榜单平均值,减碳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
《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3)》为“1+N”体系:“1”是指上述百家高碳排放企业形成的总榜单,“N”则是指若干重点行业。
据悉,百家企业中,提出减碳目标的超四成,已由去年的29家增加到41家,覆盖的碳排放规模达22.51亿吨。但与此同时,仍有超过公司数量一半、超过排放总量一半的上市公司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减碳目标。
《财经》产业研究中心将这些碳中和领军企业作为一个指数的标的,发现该指数的表现远超大盘指数。回测5年的结果显示,港股企业构成的指数累计涨幅超越恒生指数36%,A股构成的指数累计超越沪深300指数65%。
而当从A股标的企业中剔除银行和券商之后,剩余企业构成的指数五年累计涨幅超越沪深300指数136%。
刘建中表示,重视碳中和的企业都是优质企业。投资这些重视碳中和的企业,不仅可以为碳中和事业贡献力量,而且投资收益也相当可观。
为表彰在碳中和领域表现优异的企业,论坛主办方给12家上市公司颁发了奖项。
其中,8家公司获评“碳中和标杆企业”,它们是各双碳领导力榜单的榜首,分别为宝钢股份、中电控股、蒙牛乳业、阿里巴巴、远洋集团、吉利汽车、中国银行、兴业证券。
另外,4家企业获评“碳中和突破企业”,它们是双碳领导力榜单中进步最大的前4家公司,分别为山东钢铁、北京银行、招商蛇口、理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