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中国的碳普惠应用正落地开花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日前在北京成立

 

 

 

□ 本报记者 焦红霞

 

从“数字碳中和”的提出和应用到“碳普惠合作网络”的搭建和运行,再到个人“碳账本”的成功实践,中国的碳普惠应用正落地开花,而碳普惠机制也正加速形成。

8月5日,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碳普惠专委会”)于北京的成立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双碳”目标下,碳普惠作为推动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从微小处改变碳排放习惯,意义重大。碳普惠是动员公众践行低碳、零碳、负碳行动的大平台和有效途径,希望专委会为中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碳普惠机制以数字化促进绿色化、低碳化,带动公众广泛参与绿色低碳行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他希望专委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打造碳普惠经典案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看来,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约为1/3。从细分领域来看,全国建筑运行能耗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2%。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4亿辆,交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0%。

也正由此,碳普惠专委会的成立恰逢其时。据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介绍,碳普惠专委会将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数字化、绿色低碳化为抓手,推动公民消费端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形成。通过战略规划、调查研究、能力建设、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五大行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主旨演讲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张继栋从国际合作的角度分析了碳普惠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巨大发展前景。“专委会的成立将为碳普惠机制的发展搭起更专业的平台、更畅通的桥梁,将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有效的助力。”张继栋说。

作为碳市场试点的主要参与者、贡献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分析了阻碍碳普惠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表示,“把数据管理创新、市场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政策体系创新,这四个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发展碳普惠机制,才能真正地去调动个人和家庭以及社区参与到绿色低碳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