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8版
07版
06版

聚焦炼化行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提出两项建议

 

□ 吴 昊

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带来了两份提案,为减排和炼化行业的转型建言。

当前,推动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炼化行业绿色转型发展,马永生分别提出“将CCUS项目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和“统筹推进废塑料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建议,直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难点、痛点。

将CCUS项目纳入自愿减排机制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但在缺乏方法学和交易机制的情况下,其项目经济性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面临挑战。为此,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和项目稳步发展,但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马永生表示,在我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是引导企业发展新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但该机制自2017年起暂停实施。同时,我国已发布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200多个,但CCUS项目有关方法学仍是空白。在既无方法学也无交易机制的情况下,CCUS项目经济性难以得到保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马永生认为,应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

同时,马永生还建议,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此外,还需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统筹推进废塑料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炼化行业绿色转型有利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路径,可以为炼化行业直接提供零碳原料,降低资源消耗,但其产业化面临诸多问题。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塑料产量累计接近100亿吨,其中仅有不到10%被回收利用,76%最终成为废弃物。

据马永生介绍,我国生物质资源以各类剩余物和废弃物为主,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污泥等。根据《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亿吨标准煤。此外,目前,废塑料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焚烧及回收利用,化学回收尚未形成有效产能。

“废塑料化学回收是全球公认低碳清洁、唯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利用方法。”马永生表示,近年来,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加速在塑料回收领域布局,全球超过60家公司正在研究废塑料回收解决方案。我国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研究基本与国外同步,但仍存在原料获取难度大、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全产业链统筹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形成工业化示范,并建立完整的化学循环产业链以及原料、产品相关标准体系。

马永生指出,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途径包括发电、成型燃料及生产燃气,但随着其他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生物质的现有应用途径受到限制,而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制取液体燃料或化工品的应用前景日益明朗,为炼化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但当前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仍存在收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技术水平落后、产业链有待整合等问题,亟须加快发展步伐,形成有效的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方式。

为解决这些难题,马永生建议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制定废塑料化学循环总体发展规划,搭建系统的政策框架体系,有序推动产业链建立;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生物质、废塑料资源化统筹利用技术国家级创新中心,发挥其在废弃有机质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的优势;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联合,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马永生建议,国家层面统筹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协同创新,龙头石化企业牵头,加大废弃塑料、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尽快建立工业示范。此外,要加强资源化利用政府引导,建议国家鼓励支持生活垃圾填埋场、造纸厂等膜状混合废塑料集中的单位,将产生的废塑料提供给相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化学再生,建立稳定的废塑料供货关系;强化政府引导下的低值废塑料资源源头合理分配、回收网络规划布局和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化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