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成中沙合作“亮点”

□ 吴 昊

12月14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沙氢能务实合作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会议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访沙成果,贯彻中沙氢能合作谅解备忘录,打造中沙氢能合作新增长极,助力两国氢能示范项目以及氢能贸易合作落地。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在会上致辞,副秘书长陈学谦主持了“中沙氢能产业供应链合作”环节。

“全球氢能产业正处于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在会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进一步提升氢能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势互补 中沙合作潜力巨大

近年来,沙特阿拉伯积极推动氢能发展,氢能产业是沙特推进经济多元化、降低石油出口经济依赖的重要手段,也是沙特“2030愿景”经济改革战略下最重要的新产业发展目标之一。据沙特阿拉伯能源部氢能和循环碳经济司长Zeid Al Ghareeb介绍,2030年前,沙特氢产量将达到400万吨,清洁的氢将广泛应用于炼钢等领域。

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知识分析部门副总裁Fahad Alturki表示,为了实现“2030愿景”以及循环碳经济,沙特阿拉伯将利用在能源方面的优势,把氢能作为解决气候变化的工具。他指出,在氢能领域,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已经展开了切实合作,氢能合作也是中沙两国在最新公布的合作项目中的一大亮点。

“中沙两国优势互补,氢能贸易和装备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公司总经理易跃春指出,沙特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光照资源,可为低成本蓝氢、绿氢生产提供丰富原料,在氢(氨)应用技术、应用场景、国际贸易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探索。

而对于中国氢能产业的优势,易跃春表示,中国蓝氢、绿氢市场需求巨大,产业链基础相对扎实,在氢气制取、储输、应用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强调,“尤其在绿氢发展方面,中国正在探索新能源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的源-荷协调发展之路,探索为工业、电力、建筑等部门低碳转型提供绿氢的产业协调发展之路。”

对此,张宇指出,沙特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光照资源和资本实力,具有发展氢能的良好基础和能力,在氢能的生产供应方面将有着很大优势。她认为,中沙两国有着从技术到装备、从资本到项目、从生产到应用、从资源到市场、从新能源开发到氢气制取储运,全产业链全要素合作的潜在机会。

前景光明 进入规模发展前夜

当前,氢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氢能已成为各国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在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为看来,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多样,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发展风光氢储一体化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既增添了新能源就近消纳的手段,拓展了项目的产出品类,还可通过电-氢-电的模式,作为储能参与系统调峰。

在国内,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逐步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也在不断提速。据张宇介绍,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产业体系。她指出,国内碱性水制氢技术性价比国际领先,制储输用各环节核心技术基本掌握,材料部件以及设备制造已具备规模化能力,示范项目在批量落地,装备技术加速迭代提升,应用市场将逐步形成,已处在规模化发展的前夜。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建红表示,中国氢能需求将持续增长,2030年中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2050年,氢气年需求量将达6000万吨,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2060年增加至1.3亿吨左右,可再生能源制氢占70%,终端能源消费占20%。

张建红还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实现规模化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居全球第一。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将在目前的水平上降低35%~50%,2050年降幅可达60%。此外,多元化示范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未来随着更多氢能投资项目落地,产业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氢能将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尤其是沙特氢能产业发展,也展现出光明前景。“长期来看,受益于可再生能源LOCE的下降,中东北非地区绿电制氢成本将逐步接近灰氢,并持续推动各国的绿氢投资热情。”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监马超表示,随着绿氢成本的降低,预计沙特绿氢应用将会得到广泛拓展,帮助沙特加速实现“2030愿景”下碳减排及能源效率提升目标。

重点发力 共促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中沙氢能合作还存在诸多瓶颈。一方面,氢能国际贸易体系尚未建立,虽然沙特计划通过低碳氨作为载体参与氢能贸易,但现阶段全球尚未形成有效的国际贸易体系,尤其是在供需匹配、价格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工作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关于氢应用在能源领域的相关制备、运输、储存、应用标准还不健全,尤其是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氢能标准体系。

为推动中沙氢能合作文件扎实落地实施,张宇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在双方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强化中沙双边协商机制,全方位推进双方氢能合作;二是统筹规划和协调中沙氢能合作示范项目,推进氢能合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开展氢能产业技术标准合作,为中沙氢能合作提供支撑。

在Fahad Alturki看来,未来,中沙氢能合作的重点,首要是激发氢能领域的投资。他表示,中国已经推出了到2035年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沙特也在努力成为世界最大的清洁氢生产国,“这就意味着,氢能的运输非常重要,包括港口、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这可能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投资,政府要提供一些激励性的方案。”

同时,Fahad Alturki还强调,未来要打造氢能价值链和生态系统。他认为,“供应链重要的部分,包括生产、储、运、应用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研究机构、企业界的持续合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氢能供应链怎样能够助力实现两国的碳经济。我们需要设备、材料供应商,共同优化各个方面,打造氢能经济的生态系统。”此外,还要实现氢能市场的全球化,需要更多的合作方,增加生产和应用,通过规模的增长来降低低碳氢生产和运输的成本,使得供需两端能够相互促进。

徐梓铭强调,“我们希望与沙方一道,抓住世界能源转型变革的新机遇,进一步加强在氢能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务实合作,共同推进氢能在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也希望各方面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构建中沙氢能领域交流研讨机制,共同推动两国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2-12-21 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