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设计院:“领跑者”背后的“领跑者”

发布时间:2017-5-16  来源:中国改革报第8版  记者:李亮子

  

  5月的大同,绿树成荫,在大同采煤沉陷区全国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基地,深蓝色的光伏电池板与绿树交相辉映,一片沉寂的荒土地上,如今焕发勃勃生机。大同作为全国第一个光伏“领跑者”项目基地,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各界交口称赞。

  从201510月开始施工,有13家能源投资企业入选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名单,在这些企业背后,还有一支队伍,他们堪称“领跑者”背后的“领跑者”。最早介入项目的设计施工,最后撤离施工现场,在13个项目基地大门的牌匾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这片土地上却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们就是作为全国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承包方——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

先期介入 把自己当成大同人

  上海院隶属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是一家以电力设计、规划、咨询及工程总承包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至今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强手如林的设计施工行业,上海院一直在新能源市场开发的差异化道路上砥砺前行。

  此次能够成为大同首批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总承包方,上海院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因为在大同项目前期筹备之时,上海院的专家团队就已经介入其中,为项目的申报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

  上海院总经理余寅告诉记者:“上海院是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总承包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总体规划,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2220kV变电站、8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领跑者’基地13个光伏电站在2016630日前并网发电提供了保障,创造了新的施工纪录。该项目的成功,是上海院践行‘以专家团队为核心,规划先行、高端切入,以规划带动设计和总包’理念,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整整两年数十次奔波于上海和大同之间,当时根本没有时间想苦和累,想的都是怎么让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能够成功获批,为大同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出一点力。”负责前期规划的上海院总经理助理池钊伟对记者说,“副总经济师兼华北区业务总经理周沈杰负责项目规划落地与外界沟通、协调,总承包部总经理徐劲松负责项目实施,实现了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全过程无缝对接,保障了基地项目的顺利开展。”

上海院参与基地项目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尽我所能,确保大同光伏基地项目按期建成,为大同采煤沉陷区转型发展尽一份力。从规划开始之初,到整个光伏电站并网,与当地政府及各参与方共同谋划、协同努力,展现主人翁的姿态,把自己当作大同人。

大胆创新 敢吃第一只螃蟹

  同心协力不仅仅体现在同事之间,上海院与大同市发改委紧密配合,实施“六个统一”,采用EPC建设模式,基础设施由基地的光伏投资商出资共建,土地利用及线路走向进行总体规划,既保证了整体投运进度、建设质量,又有效控制了投资。

将一个个分散的汇集站和线路打包成一个总承包项目,由一家企业代表13家光伏电站投资商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13家企业在技术上无缝对接是前所未有的新模式,上海院走的是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

  在采煤沉陷区做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制约条件,克服这些困难,唯有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所有汇集站首次采用了预制舱设备与工厂化调试的技术方案,正是一次重要创新。

预制舱的使用年限与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保持一致,寿命到期后可以直接运走全部设备,不存在现场建筑拆除等后续工作,符合现代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此外,在厂家完成内部接线和调试,极大减少了现场接线和调试工作量,可以节省不少施工时间。

 

0801 

2016年6月18日,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首座220KV汇集站——南郊碾庄站完成了启动送电,顺利投运。中电国际100MW光伏电站一次性并网成功,成为大同领跑者基地首座完成并网接入的电站。大同市发改委供图)

 

多管齐下 解决众多难题

在采煤沉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怕的是不均匀沉降,尽管汇集站内采用了预制舱技术,但是对于预制舱的安装位置也是一道难题,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保护预制舱免受不均匀沉降的破坏,选择安装位置时,上海院与地质专家们进行了多次调研。一方面尽可能选择煤柱或者煤廊边缘,避免在采煤新挖空的区域;另一方面采用了灌浆处理技术,保证项目安全。在三峡新能源峡电光伏电站,记者有幸去预制舱实地采访。生活区的预制舱布置紧凑,但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值班人员临时休息吃饭都比较方便。仓内设施的使用与维护都与其他常规的设备无异。

  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给电缆线路造成破坏,在电缆线路设计时,上海院采用埋设沙垫层和蛇形布置等较为灵活的方式,保证电缆不受损。架空线路铁塔基础则根据地质条件和地质稳定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体化大板基础,增加基础地脚螺栓的连接预留长度,使之可调。另外在局部区域形成各个环状布置,使沉降导致接地线受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由于光伏电站上方不能有影响发电量的障碍物,基础设施总承包方提前将110kV220kV的架空线通道告知各开发企业,使其可提前采取避让措施,确保光伏场发电量不受影响。

  此外,由于光伏企业采用不同容量、种类和安装方式的电池组件,其光伏场的电气主接线差异较大,各汇集站的进线间隔根据各家企业的需求做到了无缝对接,确保后续工程实施无误。尤其最后进站段的放线严格按预留通道铺设,确保了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突破深寒80后”成主力

  上海院在大同项目获得成功,不仅仅有领导的带队,有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支纪律严明的“攻城狮”团队。

  2015年年底,大同项目施工途中就遇到了50年一遇的极端严寒天气。在零下30余摄氏度的极端天气条件制约下,一群“80后”的小伙子率先想到的不是避寒,而是如何在极度寒冷的天气下保证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为确保冬令施工质量,该公司项目部发挥了设计院技术能力强的特点,设计了钢管骨架外覆军用帆布加棉被的保温篷,通过热交换计算,确定了篷内需要补充的热值。通过选用合适数量燃气炉,确保施工时保温措施经济、合理、有效。在管理上,上海院制定了篷内温度24小时监测制度,要求施工单位不间断对每一处基础施工面进行监测并记录,项目部对所有在建基础进行巡检,确保保温措施落实到位。最终经过第三方检测,冬季施工的基础强度全部达到标准要求。

  当记者问起大同项目设计项目经理助理黄乾如何克服严寒带来的困苦之时,他很干脆地回答说:“真没觉得有怎么苦,冷是真挺冷的,不过当时也想不了那么多,大家都是一心扑在项目上,实在太冷的时候,就去下面的宾馆洗个热水澡。”

  大同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明生颇有感触地说:“黄乾是地道的上海人。在大同的项目,4000多公顷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足迹。他坚持徒步丈量地块实际大小,只要说出哪块地,他就能说出那块地上有什么特点,很了不起。投资商有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解决。在当地,黄乾的名气家喻户晓,人们都叫他‘黄教授’。”

  在项目部,像黄乾这样的项目部员工有很多。白天,他们坚守在刺骨严寒下巡查工地现场,晚上回到临时搭建的彩钢板房里继续记录、分析白天遇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在上海院的带动下,所有参与施工的单位都在冬季赶工,在2016年春节前完成了汇集站所有基础工程和大部分的线路铁塔基础,为后续的设备安装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有管理者亲自督战,有不畏严寒的80后”主力攻坚克难,上海院作为“领跑者”背后的领跑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干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好评,也成功打响了公司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将为更多的“领跑者”项目的推广,乃至整个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2018-09-26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