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护航光伏“领跑者 ”示范项目
——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时间:2017-5-9 来源:中国改革报第8版 记者:甘国治
走进山西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一个巨大的电子屏映入眼帘,位于屏幕中央的监控视频正对各个光伏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而所有电站的各类数据都在实时不停更新。不同的颜色、图表、数字代表各自的功能,包括当日各个场站的光照、地表温度和湿度等数据,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监测中心集查询、监测、功率预测预报、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收集到的大数据供国家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服务。”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主任赵建平介绍说,该中心系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大同分中心,是首个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能源发展呼唤管理革命
“这是GPS系统,监测基本实现了远程操作,几乎不需要去现场调度。”监测中心工程师孙志博告诉记者,通过监测中心的大屏幕,可以随时了解电站现场的实时状况,数据出现问题会立即发出预警,由一线运行维护人员到现场厂区进行检验和即时修复。
记者了解到,2015年,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了光伏“领跑者”计划。同年6月25日,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获批成为我国首个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监测中心就是这个基地的‘最强大脑’,用大数据技术管理着整个‘领跑者’基地的所有关键数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郭雁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光伏产业已经日臻成熟,但仍面临着成本高、竞争多、门槛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产业困局,这种状况显然不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郭雁珩对记者表示,在此种背景下,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着眼行业发展,创新管理思路,推出了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目的就是既要因地制宜在沉降区发展光伏产业,又能够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光伏产业全面升级。
记者了解到,国家能源局需要对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的整体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也要对设备的质量、运行指标以及大同区域光资源状况和沉降区域沉降情况进行长期监测,涉及整个项目前期设计、中期建设以及后期运维的方方面面。
山西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
“基地项目所在的区域面积广阔,而且地形复杂,要利用传统的手段和模式对这些项目监测和管理,根本无法实现。”郭雁珩介绍说,为了满足政府对基地的全面监管和评估,同时服务企业科学管理,才在“领跑者”基地安装了这个“最强大脑”和“电子眼”。
记者在现场看到,监测中心作为首个“领跑者”基地的信息中心,在管理模式上是对“互联网+光伏领跑者基地”的首次探索。监测中心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大同光伏产业在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做优大同光伏产业存量、推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大数据支持,为做大大同光伏产业增量、打造新的增长点指明发展方向,为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管理水平发挥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大系统护航光伏产业
记者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了解到,监测中心信息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光功率预测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地基沉降系统及大数据展示系统组成,这六大信息系统以数字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对基地进行整体闭环管理,为领跑者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依据。
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将大同领跑者13个光伏发电项目的所有数据从现场端采集到监测中心。随后,项目管理系统从现场采集数据中筛选出与项目管理相关的13个项目数据,进行整个项目数据的整理和归类,实现对项目的体系化管理。
光功率预测系统是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主要包含光资源测量和光功率预测两个模块,其中,光资源测量是在每个项目现场安装先进的测量设备,把当地的太阳辐射数据,不间断地采集到监测中心,以评估基地的光资源分布状况和辐照强度,结合历史累积的光照情况数据,分析预测出该区域光伏电站未来一段时间的发电状况。
“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对大同采煤沉陷区领跑者基地5万亩区域内的光功率预测,这样就可以把基地的13个光伏领跑者项目拟合成一个整体,国网山西公司就可以把基地视为一个整体来调度,这样不仅可以优化电网调度,更可以保证各电场的上网电量。”郭雁珩向记者介绍说。
大数据分析系统也是关键一环,系统不仅可以在线接收大量实时数据,更存储了大量的静态数据。作为整个基地的“电子眼”,大数据分析能让发电企业实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电场的发电状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挖掘出更多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让企业对电场的发展有更好的规划。
当然,“最强大脑”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发电,由于光伏项目大都位于采煤沉陷区,地表不稳定,容易出现沉陷,这些变化会对光伏电站的运维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基地地面沉降发展态势,同时也能为后续地表沉陷的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
郭雁珩说:“地基沉降系统就是按固定时间间隔对整个基地的沉降状况进行监测的专业系统,通过68个观测点形成了对整个区域的观测网络,根据统计数据对地基沉降趋势进行判断,并将沉降预测情况告知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目前监测中心的数据传输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卫星信号传输,一种是地面的GPS点对点的传输。就是为了避免单一信号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可以互为补充,实现‘双重保险’。”赵建平对记者说。
新模式促进“发展思维”蜕变
“到底光伏发电设备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哪些项目做得好,哪些项目做得差?要用数据说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在“国家光伏数据监测中心”成果发布会上说。
据了解,随着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逐步解决,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转移,但光伏发电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业内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需要一个极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来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估,更需要对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质量、发电数据等运营指标,甚至包括运行效率以及特殊地区的限电等进行考量。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在监测中心光伏发电实证站上,各光伏项目企业所使用的组件和逆变器在这里进行长期户外测试。山西省大同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明生告诉记者,该实证站主要包括并网测试区、逆变器测试区和组件实证测试区,通过检测确保所采用的设备性能与质量达到“领跑者”技术指标要求。
对此,郭雁珩评价说:“在新的‘互联网+’模式之下,光伏电站的投资和运营大多是数据贯通式的,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都是通过数据分析,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很多弊端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投融资为例,监测中心通过对基地内光伏项目长期监测,形成海量数据,并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报告,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在同类项目的投融资决策中规避风险。
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充分认可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相关支持政策的引导之下,按照新的投融资方式积极谋求进驻光伏产业。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提供的长期、可靠的数据信息,成为连接光伏发电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重要纽带。
郭雁珩表示,通过光伏项目运维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光伏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实现对光伏关键设备质量的有效监管和评估,督促企业持续改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带动整个光伏产业技术升级等,都有很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基于此,大同光伏领跑者基地作为全国首个整体信息化管理的示范基地,未来其成功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光伏发电产业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