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生”、“电价补贴” 人大代表热议生物质能

将“煤改生”政策纳入正轨、尽快解决电价补贴拖欠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针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和痛点,代表们提出了多项建议。

姜希猛:清洁供暖“宜生则生”

“在农业农村结合区域的县域地区,生物质能应该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在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建议中提出,应保证生物质热电和纯生物质供热列入国家和地方清洁供热规划,至少应该享受不低于“煤改气改电”的国家支持政策。“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的同时应当明确“宜生则生”。

近年来,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对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姜希猛认为,国家应明确生物质供热的优先地位,推进清洁供暖“煤改生”。

姜希猛介绍,生物质能源用于热电联产,重在优先供热,提高热电比。从经济性角度来看,生物质供热灵活性最好,稳定性和可控性优于燃煤和天然气。虽然与燃煤相比,生物质热电联产的供热成本稍高,但是远低于天然气。目前生物质原料的收集、储存、烘干技术以及清洁供暖的工艺技术、设备、环保等已都比较成熟。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部分市县,生物质供暖已成供暖主体形式,形成以生物质热电厂为中心的集中供热,以生物质锅炉为中心的分布式区域供热,以家用生物质炉具为中心的家庭分散式供热格局。

为进一步推进“煤改生”,姜希猛建议,国家应对生物质供暖设计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可以采用对农户补贴,对农机和对秸秆成型燃料锅炉补贴、对热价补贴等形式。同时,加大金融和资本支持,将农村建筑保暖改造和生物质供热改造列入与房贷同等优惠条件的金融服务项目中。

此外,姜希猛认为,可参考德国等欧洲国家经验,加大农村生物炉具升级改造;并建立秸秆等农林剩余物收储体系,鼓励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推动垃圾分类及木质垃圾回流农村,完善生物质资料保障体系。

李寅:行业面临“生存危机”

“电价补贴到位不及时、欠补严重,导致民营企业生存举步维艰。”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寅针对行业发展重点问题,提出了《关于急迫解决生物质发电行业生存问题的建议》、《关于农林生物发电补贴的优先支付建议》。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字显示,2019年,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47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254万千瓦,同比增长26.6%;全年生物质发电量11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呈现稳步增长势头。

李寅介绍,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经过十几年发展,产业配套政策较为完善,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而行业获得国家补贴周期较长,电价补贴资金到位严重滞后,导致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与此同时,在补贴资金未到位前,企业所得税仍需正常缴纳,无疑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负担。

对此,李寅建议,国家应尽快解决电价补贴拖欠问题,并在电价补贴发放到位前,缓缴对应部分的企业所得税,避免提前缴纳全额所得税的不合理现象。对于已投运项目,应尽快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目录,便于补贴未到位前企业进行融资,避免资金链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质能源特有的环保、扶贫、民生三大属性,在支农惠农、扩大就业等方面也发挥了突出作用。

据悉,仅2018年,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用于收购燃料的费用约210亿元。其中,147亿支付给农民,惠及3000万农村人口;近45亿元用于帮扶贫困户,约有32万户贫困家庭受益。此外,原料收储运体系的建立,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增加了收入来源。

李寅认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现金流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当地提供燃料的农户,以及在生物质发电项目上工作的农民工的生活收入来源。如果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农户燃料费,势必使农民生活受到影响,社会民生效益难以实现。

为保障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能够正常运行,以及保障农民可以及时、足额的收到燃料款,李寅建议,国家应尽快恢复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发放优先级,优先足额发放。

2020-05-26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