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徐春明院士:双碳背景下氢能技术发展
以“探索‘双碳’路径风光氢储并行”为主题,由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近日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徐春明指出,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而氢能将在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徐春明看来,氢能是实现各种能源之间高效转化的理想媒介,也是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的有效途径,将有助于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清洁能源转型,同时推动能源动力转型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他表示,氢可以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媒介和核心,尤其是可以跟绿电随时互换,同时又是储能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消纳可再生电力。氢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变成氨或者甲醇,低碳、清洁的氢能,将对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氢能要真正形成一个产业链、价值链,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尤其需要很多核心部件、核心装备的突破。”徐春明表示,制氢环节主要有四种方式,储氢和运氢也存在多种方式,这些环节目前对进口的依赖较少,设备的性能与国外相比差距也比较小;而在加氢环节,目前核心装备仍然要靠进口;在燃料电池领域,燃料电池的辅助系统、燃料电池内的核心系统国内已经拥有,而且发展很快,但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从双碳目标对氢能产业链发展需求的角度,徐春明介绍了目前国内氢能技术发展的一些进展。首先是加氢站用小型化制氢系统,其核心是充氢反应器,能够在相对缓和的条件下高转换率地制得一定程度的氢,该系统一天可以制得500-1000公斤的规模,是一个小型的原位制氢装置,产生氢气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压缩到不同的压力,最后到达加氢机。
其次是氢气深度纯化技术。徐春明指出,由于因为石化领域有大量的副产气,其中存在各种杂质,而通过此项技术,可以“量体裁衣”,根据氢气杂质种类及含量,定制杂质深度脱除方案,例如气固深度转化-吸附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脱除痕量硫,多级孔分子筛吸附剂脱除卤化物/氨等。纯化后的氢气有害杂质含量低、纯化成本低、氢气收率高,特别适合氢燃料电池行业对氢气的使用要求,利用此技术可以从不同氢源制得合格的燃料电池汽车用氢,将大幅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的成本。
第三是金属氢化物安全高效储氢技术。据徐春明介绍,此项技术针对我国行业氢储运技术、设施落后的现状与痛点,吸收借鉴丰田存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低压金属氢化物HMH储氢系统。该技术基于HMH固态储氢高体积密度、高安全性的技术优势,优化设计了高密度、高安全性、高热效率固气复合储氢系统,储氢系统中的氢气被合金粉末吸收以固体形式存在,同时,系统采用换热效率最高的板翅换热器,实现了氢气快速、可控吸放,且与套筒式热管理系统相比,效率更高、体积更小。
此外,还有电热化学储氢技术。徐春明表示,该技术可采用风、光等产生的绿电和“弃风弃电”等作为主要供电源;同时研制了新型电热反应器,构建了甲基环己烷-甲苯-氢(MTH)的循环储氢系统。电加热可在200秒内将反应器升温到300℃,随后在250秒内自然降至初温,远低于外加热的500秒和3000秒,表明电加热具有简单便捷、迅速可控的升降温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