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8版
07版
06版

与“氢”一起向未来

 

 

上图: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延庆兴隆油氢合建站为冬奥供氢。

右图:本届冬奥会,由中国石化牵头负责火炬外壳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火炬量产工作。以氢能为火炬燃料,成为冬奥期间一大亮点。

(中国石化供图)

 

□ 本报记者 焦红霞

□ 实习记者 吴 昊

幸得识“氢”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这个春天,人们看到了“他”洁净的容颜;这个春天,人们因“他”陪伴而温暖——

北京冬奥会让绿色“氢”能大放异彩。2月4日,立春,在宏伟的国家体育场“鸟巢”里,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冬奥历史上的首支氢燃料火炬正式引燃,绿色、低碳让全球为之惊叹;与氢燃料火炬同时被人熟知的,还有全球首次大规模投入在奥运期间接驳运动员、观众、媒体记者及各国政要的1000多辆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汽车。

2月20日,那微小的橙色火焰缓缓熄灭,标志着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在全世界面前落下帷幕,而绿色“氢”能在这个春天里,将继续寄情抒怀“碳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氢能为“更高、更快、更远”的奥运精神助力,在“碳中和”的赛道上奋力迅跑,述说着“他”和“双奥之城”的不解之缘。

新科技“亮相”

燃料电池车大放异彩

犹记得,开幕式上的雪花洁白无暇、空灵烂漫,忽然之间真的幻化成“顷刻片云生,雪花大如席”……

2月13日,冬奥赛程刚刚过半,而华北地区迎来的一场大雪让部分赛事被迫延期。根据当天上午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暴雪蓝色预警,部分地区新增积雪深度1厘米~4厘米,局地可达6厘米以上。这给接驳运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在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近60辆“氢腾”大巴在凌晨就已集结完毕,在近-30℃的严寒中,仍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接驳运送冬奥工作人员的任务。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冬奥期间,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共有200辆搭载由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全天候、全方位保障氢能运力服务。这些车辆所搭载的“氢腾”FCS80水冷燃料电池系统,目前已实现材料级全自主化,可实现-30℃低温启动,性能比肩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型车辆、船舶游艇、备用电源等领域。

除了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来自丰田汽车、亿华通等多家企业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本次冬奥会期间“同台竞技”。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项“新科技”亮相冬奥,在全球舞台“大放异彩”,背后有着众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突破。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总经理张银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在质子交换膜、扩散层、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环节均已实现自主化,在我国氢能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运行,开启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从0到1”的示范;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运输主力,则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突破。

氢燃料电池技术是交通领域践行能源革命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应用方式之一,与纯电动汽车相比,能够实现长续航和低温启动。据亿华通副总经理于民介绍,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单次加注续航里程约为300公里,旅游大巴单次加注续航里程约为500公里。于民认为,基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多重优势,在冬奥会上可见一斑,其在冬奥会后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保障氢供应

全产业链协调是关键

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赛场内外处处“氢”力“氢”为。

为保障氢能供应,确保全产业链的协调十分重要,尤其是加氢基础设施的保障。据记者了解,冬奥会期间,在三大赛区周边,河北太子城加氢站、北京福田加氢站、北京金龙综合能源服务站、河北崇礼北油氢合建站等保障站点的投用,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用氢需求做了充分保障。

张家口市氢能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燃料电池汽车数据采集和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月4日~20日,仅张家口赛区就累计加注氢气94.3吨,减少碳排放1414.5吨,相当于种植6.8万多棵树的吸收量。

在国家电投中国电力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仅冬奥会开幕式当日,就有20辆延庆赛区氢燃料电池客车从这里加满氢气出发。作为北京冬奥会闭环外交通基础设施,该站通过智慧调度服务于北京“绿色冬奥”“科技冬奥”,其整个冬奥保供期间共加注氢气约10吨、加注车次735辆次,可代替柴油42.5吨,减排二氧化碳153.4吨,减排氮氧化物2.975吨。

作为氢气生产和加氢站建设方面的引领者,中国石化在保障冬奥期间氢气供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自1月25日正式服务北京冬奥会起,就全力以赴保供4座冬奥加氢站。作为与北京冬奥会官方战略合作项目,中国石化下属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于2020年1月2日中交、3月27日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夜幕降临,在燕山石化化学品厂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装置区,巡检人员关闭了装置照明后一片漆黑。燕山石化化学品厂第一苯酚丙酮装置区域主管蒋智慧介绍,闭灯后在漆黑环境中一旦发现蓝色“火焰”,就意味着装置区有泄漏点,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并妥善处理,绝不能影响氢气新能源装置向冬奥会场馆沿线各加氢站平稳供气。

面对冬奥期间氢气需求的大增,燕山石化制定下发了《燕山石化氢气供应安全保障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下设生产经营、运行维护、安全管控、氢气运输、应急处置和疫情防控等6个工作小组,狠抓工艺优化和安稳生产,全力保障氢气新能源装置持续稳定高负荷运行,开足马力实现昼夜连续充装,有力保障了奥运期间氢气使用。

一起向未来

书写“碳中和”时代序章

犹记得,在闭幕式上,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我们以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方式展现惜别之情。在光与爱的汇聚中,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一片生机盎然。

在这片盎然“绿意”中,毋庸讳言,有“氢”的奉献。氢燃料火炬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北京冬奥会的使用,体现了我国“绿色奥运”的理念,也是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和加快能源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其在冬奥舞台上的亮相,将进一步推动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助力“碳中和”早日实现。

事实上,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引领交通变革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1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近70%,加氢站累计投运总量约640座,全球交通领域正在迎接清洁的未来。截至2021年末,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数量约50,000辆,其中,我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8938辆。

“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长期发展是实现碳减排的核心路径和手段。”于民表示,“氢气作为二次能源,如以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可以从源头保障燃料电池汽车所用氢气清洁无污染,将是实现低碳环保的最佳路径,‘零碳电力+氢能’也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此,从2008年~2022年,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明确提出了“平原用电、山地用氢”原则,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冬奥”为氢能技术提供了更大的示范平台,才有了今天氢能在冬奥会上的精彩呈现。

随着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快速布局,整个氢能产业链的发展也将不断提速,为实现“碳中和”愿景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有人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注定会成为中国氢能源发展的分水岭。对此,张银广表示,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是我国应对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历史机遇。氢能产业发展已开始进入示范运营阶段,并开展商业化探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今天,我们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告别;明天,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我们将与“氢”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