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增量市场 施正荣开辟光伏新赛道

作者 | 吴 昊  马小妹

25岁,他师从新南威尔士大学名师、“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博士毕业后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37岁,他回国创业,用自己掌握的太阳能领域技术为中国新能源事业贡献力量,并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如今,已年近60岁的他坚定依旧,“我骨子里是一个学者,我热爱创新、喜欢做新的东西。”

他,就是施正荣,中国光伏企业家中的先行者。目前为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上迈(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迈新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

 

 

“要把上迈新能源做成一个创新型科技公司,我们不是去分蛋糕,而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日前,施正荣以上迈新能源董事长的身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是跨界合作,比方说,我们与建筑、建材、交通工具、车棚充电桩等众多领域均有合作。上迈新能源不与传统光伏行业竞争,而是开辟一个增量的市场或者说一个新的赛道。”

从“0”到“1”,再从“1”到“N”

世纪之初,中国光伏产业可谓“一穷二白”,施正荣响应国家招引海外高科技人才的政策号召,从澳大利亚回国,创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尚德”)。2002年,尚德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足足缩短了与西方国家15年技术差距,自此拉开了中国光伏大规模产业化序幕。

 

 

此后,他一一见证,并亲自带动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海外出口市场、产品供应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如今,中国光伏产业经过20年的成长,技术、人才、供应链、装备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国外“卡脖子”。

毫无疑问,在最初十余年的创业历程中,施正荣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光伏行业从“0”到“1”的突破,而随着行业一步步走向成熟,他又开始更换赛道,用持续的创新推动光伏从“1”到“N”的变革。“我没必要继续重复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而且,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光伏行业应该有很多痛点和机会。”施正荣回忆起自己2010年在欧洲参加的一个能源论坛,“我当时代表新能源,与代表传统能源的壳牌前董事长在台上进行了对话讨论。他问了我两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多年:第一,如果用光伏取代传统能源,原材料供应能否跟得上?第二,如何解决光伏大面积安装的问题?”

“双碳”目标背景下,上述两个问题也成了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施正荣指出,光伏依赖于原材料硅,硅是地球上第二大最丰富的元素,无毒无害,安全可靠,可以作为能源转型中可靠的供应来源。光伏大面积安装方面,可以利用沙漠等地广人稀地区建设大型光伏基地,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通过多元布局满足光伏装机增长需求。

但如何满足光伏产业化“安全、可靠、用得起”三个边界条件?如何把光伏做到什么地方都能用?

“只有跳出行业才能俯视产品、产业,才能看得更清,从而探索真正的创新方向。”2014年10月,施正荣带着“轻质组件”再次创业,和一群业界资深人士(高分子材料、建筑行业、交通行业等领域专家)共同成立了上迈新能源,一家从事新型光伏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科技公司。

“上迈新能源要改变五十年没有变的传统光伏组件结构,”谈起这次创业初心,施正荣认为,目前得到检验的是晶体硅技术,上迈新能源创建之初就站在晶体硅电池技术的肩膀上改变它的封装材料和工艺,然后把笨重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做成跟薄膜一样的轻质光伏组件,安全、可靠、又便宜。

多数薄膜光伏组件为非硅材料,为什么上迈新能源的轻质光伏组件选择了硅?施正荣介绍,光伏发电所用到的晶体硅技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人才、设备、供应链、资本、市场已形成非常完整的体系。

据了解,上迈新能源经过了六年的努力,已经自主研发了一套“三明治”式的封装材料,确保从透光性、耐用性、阻水性、机械强度、成本等各方面,完全可以取代玻璃。传统光伏的重量在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但是上迈新能源轻质组件eArc的重量不到3公斤,厚度只有1.5毫米左右,单人就能轻松搬运。它可以弯曲,尺寸和形状都能裁切。清洗、标记、打胶、粘贴、连接,只要五步就能快速完成安装,大大拓宽了现有的光伏市场。此外,和传统光伏组件相比,eArc的光伏系统安装成本跟传统的安装成本持平。

“回想我30多年的光伏生涯,中国光伏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再到担当大任,其成功的核心密码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永葆开拓进取的精神。”1月8日,在上迈新能源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投产仪式礼上,施正荣再次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该基地的投产,标志着无玻璃轻质晶体硅光伏组件已成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进入全面市场推广和应用阶段,填补了行业的空白,成为光伏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无限拓展。

立足高标准,相信“相信”的力量

“可以把轻质光伏组件想象成可以定制的一层皮或者是一个布料,并且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安装,这就无限拓展了光伏的应用场景。”施正荣强调,上迈新能源的策略是:不跟玻璃组件竞争,面向海外市场,再从国外走向国内。

 

 

截至目前,上迈新能源的轻质光伏组件已累计安装150兆瓦(大部分在海外)。这些高标准的海外市场,使得上迈新能源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也为其能够更大面积的铺开国内市场增加了底气。

“上迈新能源国内市场真正的开通是2020年10月,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国内的销售市场才开始起来。”施正荣表示,在今年春节之前,上迈新能源已在国内完成了20兆瓦的安装。

值得一提的是,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由山东制造的中国首台雪蜡车正式投入使用。而雪蜡车车顶正是安装了上迈新能源轻质光伏组件eArc,全程为北京冬奥会赋能。eArc凭借其无玻璃、重量轻、形状尺寸可客制化的特点,非常适用于车辆集成光伏(VIPV)的应用。同时,eArc采用“Quick-Bonding”快速粘接技术,零穿透,免支架,可以与车辆表面完美贴合,不仅十分便于安装,且保证了车辆整体的美观性。

谈及轻质光伏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大潮中有哪些机遇时,施正荣指出,要最大面积、最低成本地安装光伏,需考虑光伏与各种应用场景良好结合。现有的以晶体硅为主的光伏组件产品每平方米重量为15公斤左右,为屋顶、车棚、农业大棚等很多分布式应用场景安装带来诸多不便。而轻质光伏既保证了高发电效率和高可靠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厚度和重度,重量从每立方米15公斤降到每立方米3公斤以下,极大扩大了应用场景,是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中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简称《通知》),这是一则重大利好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整县推进政策。《通知》指出,拟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其中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不低于20%,且本次试点方案提出“宜建尽建”、电网“应接尽接”的要求。

上迈新能源轻质光伏因其“轻柔薄美”的技术特点,在突破传统玻璃组件安装限制的基础上,可以高效地和停车棚、汽车、建材等无缝集成,在原有功能上叠加发电功能,非常适合美丽乡村的景观或公共设施改造。

“我们不挑屋顶”,上迈新能源通过产品及安装方式的创新,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了专用的解决方案,因“顶”制宜,为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提供“一站式”全场景解决方案,解决行业痛点,全面助力整县推进。

经过六年稳扎稳打,上迈新能源正逐步在研发创新、组织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团队建设、文化建设、管理建设等方面走上企业发展的正轨。“相比其他企业而言,上迈新能源现在的规模还比较小,但在小的过程中就要把各方面的基础打好。”

今年春节刚过,上迈新能源的销售们几乎全部奔赴国内各个光伏项目现场。一直以来,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理念: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正如施正荣所说:“很多人是看到后才相信,而我们是先去相信,再看到。”

来源: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

2022-02-24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