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8版
07版
06版

站在新的时点 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

□ 李 鹏

随着近期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发布,以及格拉斯哥大会的召开,碳中和已成了一个更加被全民关注的话题。从格拉斯哥会议的争论不断就能看出来,关于碳中和,全球还远远谈不上有多强的认识,抛开国际间政治博弈的因素不谈,单是碳中和本身,就有很多存在争议的领域。站在新的时点,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要从改革的大视野去看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通过将碳中和目标作为作用力介质,隔山打牛、因势利导,以此驱动改革全方位落地,经济社会的各领域都将在这个力的推动下流动起来,形成合力、形成统一意志,最终重构整个经济体系,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各类市场主体也要深刻地思考自身在碳中和进程中的定位,特别是战略考量,一定要顺大势而为之。

其次,各产业都面临产品形态、工艺流程和商业逻辑的重构。要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电力行业要实现物理网络架构和运行机制的颠覆性重构。目前,诸多高耗能的产业都面临产品形态、工艺流程和商业逻辑的全面重构,绝大多数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很多现在我们倚为支柱的产业甚至会消亡。能源和产业,二者必须同步变革,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企业也必须主动参与进来,与能源特别是电力企业一起协同创新,在全新的电力生产和消费架构下实现产业的绿色升级,而绝不能维持现有的能源消费路径不变,仅仅是被动等待电力系统绿色转型。特别是不能仅仅把减碳看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而应该视作是自身在新时代迎来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换装。

再次,碳中和既要自上而下来贯彻,更要自下而上去推动。除了政策端充足的政策供给之外,还要想办法让全社会形成统一的认知,使得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新时尚。这就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绿色消费领域,通过在消费端持续创新的技术迭代,使得各类低碳技术能够有效赋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同样。对于每一个有志于在碳中和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要取得更大发展的企业来说,通过建立企业的碳普惠平台,逐步引导员工感知甚至享受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绿色转型的战略必然性,最终实现全体员工的凝心聚力,激发员工的创新力,会极大减少碳中和转型过程中的管理成本。

基于以上三个因素,对于碳中和的实践,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开辟碳中和特区。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考虑在现有的能源机制中开辟一些特区,特区不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技术路径,唯一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减排的力度。在特区内,新的机制和新的技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都可以很方便地开展示范和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和系统集成,取得局部的效果之后再以点带面的推广开来。

特区可大可小,大如省域电网、一座城市,小如一个园区、一栋楼宇,都可以开展尝试。这样既培育了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土壤,使得萌芽状态的技术能够通过实践尽快完善,也避免了战略路径判断失误却盲目推广带来的社会系统性风险。

二是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碳中和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低碳和负碳技术,这同样也是未来各国竞争的科技制高点,通过低碳技术形成碳壁垒,建立和巩固绿色技术优势,是未来科技研发的战略方向。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提出,碳中和所需的技术超过85%仍处在概念阶段,未来研发创新任重道远,需要越来越多在当下看来属于脑洞大开的黑科技不断涌现并得以推广应用,所以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不要人为对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进行筛选,避免路径锁定。另外,垄断环节的企业要切实负担起保供兜底的责任,对新技术特别是新机制的探索持宽容和支持的态度。

三是要牢固树立市场驱动的理念。碳中和将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初步预计近5年~10年将以政策驱动为主。但是,只要政策机制得当,最终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使得碳中和的进程全面转为由经济性自主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两点,一是要厘清政策和市场的边界,能交给市场的都要尽可能交给市场解决,初期的一些不符合市场化原则的强制性政策要进行梳理,并且及时退出;二是各类市场主体和资本要做好分工衔接,创投资本、国企的基金、地方各类产业基金要有合理的界面划分,明确定位,做自己擅长的环节并做好上下游的衔接,不同的投资收益诉求对应不同的风险环节,最终在大的市场体制下形成良性的分工合作,推动市场机制早日成为碳中和的第一推动力。

碳中和是一场长跑,初期的加速并不代表最终的胜利,只有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调整好节奏,合理分配资源、建立全民参与创新的体制,并由全民分享转型成果,才能最终实现宏伟的“3060”战略目标,赢得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供职于国家电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