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开采和储备遇挑战 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8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其中,日最高用气量达10.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各省天然气消费水平都有明显提升,浙江、河北、河南、陕西四省的消费规模均首次超百亿立方米,全国天然气消费规模超过百亿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个。

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认为,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上游生产方面,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弥补我国在储气调控方面的短板,应重视市场化改革;随着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能源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在加码生产供应的同时,还应有序地推进煤制气、生物质气等替代能源。

重要性逐渐突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天然气的产量稳步增长,而实际消费量则快速增长。2017、2018年天然气的消费量的增幅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预计,2019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1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约10%。随着消费量的增长,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也不断成熟,未来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将成为天然气消费的三大支柱。

 

 

到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6.3%,煤炭的消费比重下降了8.4个百分点,去年达到了历史最低,59%。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持续增长,达到了14.3%。天然气消费占比也持续增长,达到了7.8%,虽然相对其他能源来说占比仍然较低,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从国际趋势来看,天然气在世界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是23%,仍然是未来唯一增长的化石能源。

 

 

据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司长顾骏介绍,在有关基础设施的方面,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总里程7.6万公里,一次输气能力超过了3200亿平方米每年。值得一提的是,2018、2019年供暖季,南气北上互联互通的工程实现了京津冀地区新增供气能力6000万方每天的目标。并且,近两年供暖季前上游供气企业已建储气能力1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约87亿立方米。

在液化天然气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16座LNG的接收站,库容达到53亿立方米,根据最新颁布的《LNG接收站能力核定办法》行业标准,我国LNG接收站最大接收能力超过了每年9000万吨,用气高峰期LNG接收站最大化的发挥供气能力。

上游供应制约发展储气能力成为短板

2007年到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90.7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82.8亿立方米,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也表示:“天然气行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供气调控能力严重滞后,上游供应市场主体偏少,整个产业链条的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

目前中国天然气上游生产的开发布局主要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开发,目前四川盆地常规气、非常规气产量占全国的23%和26%,未来预期四川盆地的天然气产量占国1/3左右,页岩气有望超过常规气成为主要气源。第二方面是鄂尔多斯盆地的致密气开发,还有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以及碳酸盐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第三方面是我国海上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表示,203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将达2800亿立方米,其中,页岩气成为产量增长的主体,对天然气总增量的贡献达到四成以上。页岩气在天然气产量中的占比,将由2015年的3.3%增至2035年的23.2%。

国发院能研院、绿能智库认为,我国在页岩气方面有巨大的资源禀赋,页岩气目前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页岩气总体上依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技术瓶颈也决定了我国页岩气的开发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另外,生态保护对天然气开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油气资源富集区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在空间上有所重叠。并且,当前法规政策缺乏对环境敏感区内生产建设活动分级管控、分类施策的细化规定。因此,环境敏感区内油气生产建设活动受到限制。

 

 

而我国天然气产业另一个短板是储气调控能力。目前我国储气能力相当于年消费量只有5.7%,世界水平现在是12%到15%。为补齐储气调峰短板,国务院及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在多个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游供气企业要承担不低于年售气量10%、城燃企业不低于天然气年用气量5%、地方政府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目标要求。随着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和储气调峰领域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储气设施建设开始集中发力,但受制于地下储气库和LNG储罐建设周期较长,预计储气能力按期达标存在较大压力。一般而言,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周期为3-5年,LNG接收站储罐的建设周期为2-3年。

国发院能研院、绿能智库认为,要尽快增加我国储气能力,市场化是关键。我国储气库建设主体单一,主要由以中石油为首的上游供气企业承担,且目前尚未形成第三方储气服务市场。“三桶油”作为主要的储气库建设运营主体,长期以来也只是将其视作为管道的附属设施,承担保障管网平稳运行的职能;由于市场化机制的缺失,储气库的季节性调峰作用与套利价值并未得到相应体现,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建库积极性。近两年中石油、中石化均已成立了独立、专业化的储气库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加码布局规划储气库建设。

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替代能源有序推进

2007-2018年天然气进口量年均增长达107.9亿立方米。特别是2014年国际油价下降,导致国内勘探开发投入降低,更多需要依靠进口满足消费。2018年进口总量是9039万吨,同比增长31.9%,管道气3660余万吨,增长超过了20%,占进口总量的40%多,LNG的进口量超过了530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了40%,占进口总量的59.5%。另外,在我们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当中,澳大利亚占比最大,约为42%。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到2018年,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已经超过了40%。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认为,为了缓解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攀的形势,一方面应该加大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另一方面也应有序地发展替代能源。

 

 

在发展替代能源方面,我国目前重点考虑是在现有煤制气产能基础上,加大示范项目建设力度。目前已开工的4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到2020年,煤制气产能达到150亿立方米。然而但由于天然气输气管网和市场受垄断、经济性差等因素影响,煤制气行业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已投产企业缺乏生产热情,新核准的项目均在观望,迟迟未有实质性进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煤制气企业可以优化产品结构,联产油品和化学品等其他产业来提高生产灵活性和经济性。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处长王钰指出,煤制气可以有多种融合发展思路,比如煤制气可以和电力、氮肥、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等产业融合。

另一方面,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生物天然气清洁供暖也是实现天然气替代能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生物天然气实现初步发展,初步建立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亿立方米;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年产量超过150亿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实现稳步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产量一定比重。

来源: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

2019-09-18 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