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大V”论道未来能源发展新形势 干货满满不容错过!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张栋钧

时值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立足“新时代”,把握能源发展的新趋势、构筑能源经济的新引擎,对于整个行业以及作为个体的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近日在京召开的2018能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安徽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地方政府代表,以及能源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500余人围绕能源创新与变革,展开深度探讨。


“能源大V”们在会上讲了哪些内容呢?据说干货满满哦,一起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技术创新助推产业不断进步

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对于能源产业的重要性正在增强。在我国能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看来,当前,我国能源能源领域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技术创新还有较大的差距,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研究薄弱,氢能、燃料电池、碳排放等前沿技术和投入以及研究有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

其次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燃气轮机及高温材料、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等尖端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再次,原创性成果不足,新能源、页岩气等新兴技术还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

最后是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的激励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

记者了解到,为了有效破解能源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将高效太阳能利用、大型风电等领域作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中国能源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相关创新目标、重点任务和创新行动。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领域技术创新。


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

加强对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电力储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导,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前沿技术开发能力

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组建一批"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集中攻关一批前景广阔的技术,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依托示范工程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

结合我国能源行业升级需要,大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和工程示范项目,切实把示范项目作为实现技术自主化和市场竞争力的标杆,带动产业升级。


加强能源技术装备国际交流合作

在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务实推进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双边或多边的交流,加强与优势国家和地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高效储能、先进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外先进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


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除了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外,我国“十三五”规划也已过半,在“十三五”的后半段,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成为行业关注的一大焦点。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会上表示,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践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拓展能源外交与国际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三五”后期是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的过渡期,将以能源体制革命为中心,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方针,稳妥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易跃春指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十三五”后期可能国家政策方面,一个基本面、三个关键点。一个基本面是加强宏观统筹。三个关键点,以解决行业的问题为基础,做好创新模式,促进消纳,最终实现成本的降低。


具体来讲宏观统筹方面,加快完善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机制,包括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通过这个规划来落实我们强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


降成本、去补贴,全面推动市场化竞争性资源配置

首先要健全竞争性配置资源的市场化机制,在规模化开发的新能源基地和跨区电力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中实行竞争性开发资源配置方式。其次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减轻企业税负,消除施加于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各类不合理费用,降低企业土地、融资等非技术成本。第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新能源发电平价路线图和配套政策措施,开展上网侧平价上网示范,同步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以及平价上网前的过渡政策。


促进消纳,稳步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落实《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制度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另外实施配额制,落实消费侧消纳责任,推广绿色电力证书认购;最后利用跨区输电通道扩大新能源配置范围,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


开发模式,持续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

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的开发建设,激励用户开发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节约输配电投资;推进多能互补示范、微电网示范、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完善相关标准和保障机制;开展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结合的试点示范,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对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表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或“后平价”时代,仍需要考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降低成本还是发展方向。在易跃春看来,“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将呈现出“源-网-荷-储”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在发电侧,做好各类电源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在电网侧,加强输电通道,推进送出工程与项目建设协同规划和推进;在用户侧,做好消纳和市场研究,使各类电源建得成、送得出、用得掉。


多能互补成未来新趋势

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多能互补和储能的发展成为趋势,而储能在多能互补中的应用,也成为一种新的形态。易跃春表示,随着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储能等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其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有望率先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未来,随着储能成本的不断下降,储能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储能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将改变我国传统的供能用能模式。


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储能所副所长荆汝林认为,由于能源形式多样化,造成能源转化利用方式的多样化,缺少统筹规划,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以及电网和调度的不协调发展导致弃风、弃光、弃水现象,因此发展多能互补,清洁供暖是今后发展的一大方向。


荆汝林指出,要从构建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高度出发,突破板块分割的限制,聚焦促进互补融合的规模储能、高效催化、低碳制氢等核心关键技术布局攻关与示范。他还表示,“储能是能源革命的支撑技术,如果谁在储能技术上做出一个重大突破,都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对于储能在多能互补中的重要功能,北控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及研发部总经理兰云鹏也表示认同,他指出,储能在多能互补系统中可以提供诸如移峰填谷、平滑处理、计划出力跟踪、辅助服务、解决弃电、构建友好型电源、增加系统运行灵活性等众多作用。在他看来,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储能的应用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城市转型新模式

能源的创新,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城市的转型贡献了新的模式。作为“2018年度清洁能源应用创新城市”之一,对于正在紧锣密鼓备战冬奥会的张家口市,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成了一条必经之路。


根据河北省张家口市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蒋雪峰的介绍,自2015年以来,张家口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大成果。截止2018年11月,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303.62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73.6%,位居全国前列。在技术创新方面,多能互补、智能微网、互联网+智慧能源、光热示范项目等重大关键技术应用项目正在陆续实施。


除了张家口市,另外一座“2018年度清洁能源应用创新城市”——北方的“煤炭重镇”——山西省大同市也在大力推进能源革命,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跨越”。山西省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王明生介绍,在大同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城,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10平方公里,起步区3平方公里,集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储能、氢能、多能互补、石墨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功能。


在我国北方地区,城市的转型离不开清洁供暖,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以气代煤”“以电代煤”“地热代煤”不断推进。根据中电建西北勘测设计院博士后牛东圣介绍,我国北方地区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其中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约2亿吨标煤,这是造成北方地区大气环境污染,尤其是华北地区、汾渭平原地区冬季雾霾的重要原因。


牛东圣表示,根据相关规划,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将达到70%,替代散煤1.5亿吨,清洁燃煤集中供暖、天然气供暖、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电供暖取暖、地热供暖、太阳能供暖分别达到110、40、21、15、10、0.5亿平方米。此外,他还指出,目前各地政策不一,补贴和奖励激励的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建立健全清洁能源价格体系,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积极性,增强能源利用管理,为后续发展积累经验。


2019-01-02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