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绿色绘蓝图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绿色能源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宇  许小飞  

核心提示

“开发绿色能源、促进产业升级”,围场人看准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县长胡熙宁指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环境承受能力,也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只有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资源,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倒禾又折树,让人头发蒙。”这是过去人们对围场坝上为风所困的写照。而今,坝上这令人烦恼的“白毛风”已成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的“宝贝”,风力发电已成为围场最具潜力的新型绿色产业。风景如画的茫茫草原上,围场人正以风的速度、风的气势、风的激情,书写绿色能源史上新的辉煌。

8月1日,本报调研组一行来到美丽神奇的坝上,驱车行驶在梦幻般的草原花海犹如置身油画中,蓝天、白云、高耸的白色风叶与绿色的草原融为一体,风力发电场不仅成为当地美丽的一景,而且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输送清洁能源的绿色基地。来自围场县发改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风电装机容量已达 120万千瓦,累计向社会输送清洁能源31亿千瓦时。

凛冽西风  大自然的肆虐与垂爱

陪同采访调研的围场县发改局副局长郝秀春边走边介绍,围场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年平均风速为9.96米/秒,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7.96米/秒以上,年有效风时(5-25米/秒)累计5475小时,年有效风能供率密度为300瓦/平方米,适宜建设风力发电场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预计风能可开发量4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坝上“四场”(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红松洼牧场和后沟牧场)和18个接坝乡镇。

从前,一年四季的风吹得人们出门都很困难。近年来,围场把发展风电产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立足县域丰富的风能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绿色清洁能源战略的机遇,以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能源风电基地”为目标,合力攻坚,强力推动,使风电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围场丰富的风能资源和优惠的发展环境也吸引了众多投资开发商,华润电力、华能新能源、河北建投、龙源电力、红松集团、UPC亚洲风力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国电华北电力公司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公司先后到该县进行风电场开发建设。几年来,累计投资100亿元,使红松风电1-8期、龙源风电场、河北建投、华能、华润风电场等相继开工建设、并网发电,2010年实现产值8亿元,2011年可望实现13亿元。

“华能集团的主业是火电、水电,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我们借助火电、水电的人才和技术直接转到风电项目来。”华能承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臣对调研组介绍说,“风电建设的设备和施工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华能发展风电的优势就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现在总体看运营情况始终不错,一期工程 5万千瓦,2005年开工,2011年并网发电。二期工程20万千瓦,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李海臣说。

而华润电力更是把围场风电场当成集团公司发展新能源业务的主战场。据华润电力风能(承德)有限公司场长助理赵辉介绍,目前围场风电场是华润最大的风电场,现已投产装机三期共15万千瓦,后续两期的10万千万也将很快投入并网发电。

河北红松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运检部主任周明生有幸见证了围场风电发展从零到高速发展的轨迹。2001年,该公司第一个在围场开建规模为3600千瓦小型风电场。“很小的一个开始,股东们主要考虑围场海拔高、风力资源优裕,但当年这里根本没有路,从县城拉到风电场的16台风机用了足足15天才运到了现场,开发风电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运输。”周明生说。

“2004年以后公司的风电业务发展就比较顺畅了。” 周明生的语气一下子轻快起来,红红的脸上也写满了笑意。“现在我们在围场拥有最好的风力资源,年平均风速达到7.5米以上,目前总装机为29.94万千瓦,公司总体规划是2015年达到55万千瓦”。

记者在红松风电场看到,该公司采用的都是清洁无污染的机型,不会影响草原的生态环境,安装风机的地皮也按照围场县的要求做到了100%的回填绿化,风塔下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在夕阳下微风中摇曳着,美不胜收。

同时,为了有效解决该县风电输出的瓶颈问题,2008年,围场木兰220KV输变电站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1月投入运营。同期,围场县还积极争取了御道口220千伏开闭站建设项目开工, 2010年7月投入了使用。

来自该县发改局的规划显示, “十二五”期间,围场计划总投资220亿元,完成风电装机219万千瓦,使风电总装机达到319万千瓦。风电开发将真正成为围场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围场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基地之一。

木兰围场  护卫京津的绿色长城

围场县位于河北省的最北部,历史上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师、左通盛京、右引察哈尔,地里位置非常重要,从而得到清康熙帝的重视,在这一带建立木兰围场长达140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历史记载,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狩猎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和旅游为主,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140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88次。

木兰围场位于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带,远望美丽的塞罕坝犹如横亘在冀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大坝,因此,又有“木兰坝上”之称。由“坝”根向南,则是连接坝上高原和冀北山地的丘陵山地地带。这里森林植被十分丰富,沙土层已被牢牢锁住,使之不能形成流沙。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形成了区域小气候特征,降水相对充沛,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勾勒出坝上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多年从事过林业工作的县发改局局长傅云林告诉记者,仅在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植物659种,野生动物100多种,河流13条,淡水湖21个,水域面积0.5万亩,草场80万亩,林地64万亩,湿地20万亩。御道口距北京384公里,距天津504公里,生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必然要担负起护卫京津生态安全的生态特区这一重任。

从高空俯视,辽阔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而京津地区的平均海拔不足50米,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在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就像被一台功率巨大的鼓风机吹动,居高临下,凶猛地压向京津地区。卡在风沙通道入口处的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犹如一道绿色长城,阻挡着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对北京的侵害,遏制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步伐。

“木兰围场的森林、草原、湿地,不仅阻挡了风沙,固住了本地的流沙,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具备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滦河的主要水源地。” 围场县县长胡熙宁说。

记者看到,金莲花、野芍药、虞美人、柳兰等上百种野花在蓝天白云下争奇斗艳,如今的木兰围场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木兰围场成为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资源和植物种类的资源库。木兰围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及完美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新时期围场人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力支撑。

清洁能源  立县第一主导产业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围场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分丰富。

该县境内河流分属于辽河与滦河两大水系,共有较大河流5条,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218条。水能年理论蕴藏量为7.76万千瓦,可开发量5.75万千瓦。该县的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据1971—1980年气象资料显示,年均日照2800至3200小时,平均日照值2772.6小时。太阳能总辐射年平均值4876.4兆焦耳/㎡,分布为南多北少,十分适宜发展光伏发电。其拥有的地热能资源主要是以深循环地下水为载体的热水型地热田热能系统。主要分布于山湾子乡热水汤村,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000—1500米。这里曾是清朝“康乾”盛世时天然的“清皇浴场”。温泉中富含氟、锂、偏硅酸等元素,热水清澈透明、略具硫味。地热田热储由凝灰岩断裂破碎带与上覆砂砾石层组成。热储埋藏深度1414米,据测算热储温度184℃,地热流体可开采量2630立方米/每天,地热能可开采量6.0362立方米/每天。

此外,围场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有1002.4万亩天然、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达53.1%,活立木蓄积4707万立方米。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85,396公顷,年产农作物秸秆产量7.2万吨,年产薪柴量60.9万吨。2010年,全县大牲畜饲养量50万头,家禽存栏213.56万羽。人、畜、禽粪便年产量31.8万吨(干物质)。

调研组在现场感受到,坝上风、光资源得天独厚,紫外线极强,户外活动不到3个小时,裸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已变成红色。而草场荒山荒坡比较多,发展风电、光电有很大的优势。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围场县领导班子把目光转向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上,确定了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打生态牌、走特色路的绿色清洁能源立县战略。

目前,该县已开发建设了3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15千瓦,年发电量达804.9万千瓦时。全县已安装户用太阳能热水器1.3万户,户均集热面积2平方米,总集热面积2.6万平方米。户用沼气池全县4.18万个,年产沼气1212.75万立方米;有生物质成型燃料厂5家,年产量8万吨,农村户用沼气池及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已初具规模。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业已落地,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御道口牧场的副场长王树山深有感触地向调研组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牧场职工人均收入不到500元/月,坝上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近几年绿色能源的开发建设带给了牧场巨大的变化,牧场从资源补偿费里拿出1000多万来修路,道路通了,游客也就多了。现在每个家庭收入都在4—5千元以上/月,家家都有小四轮,家用轿车也开始趋向普及;过去马匹是牧场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养马只用来做旅游,每匹马每年收入几千元;秋季打草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安居工程,你看,已经有400多户牧场职工住进了集中供暖、供水的楼房。” 王树山指着100米外的几栋六层高楼说。

8月2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永润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下属的奶牛养殖场。映入记者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巨型的储气罐,该奶场利用养殖场奶牛粪便和养殖场冲洗水为主要原料生产沼气,实现沼气集中供气,不仅解决养殖场用电和冬季取暖问题,沼渣沼液还作为有机肥料再返回田里生产有机饲料,这样喂养的奶牛产下的也是有机奶。

“我们现存栏奶牛1300头,产下的奶全部直供蒙牛集团。当地老百姓到场里来喂牛,贫瘠的土地出租给我们用来种植青苗饲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每亩地还能获得500—1000元左右的收入。”奶牛养殖场彭光明副经理向调研组介绍说。

围场致诚燃料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寇银珠之前是在北京打工,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北京看到气化炉很适合农村市场,琢磨着山区的家乡植物秸秆、废树杈、杂草很多,2009年,寇银珠回到家乡宝元栈乡开始创业。目前致诚燃料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1万吨/年加工能力,年营业收入300万左右的规模企业,他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不仅为乡亲们改善了用能结构,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还出口创汇。

“咱们这个地方的原材料非常丰富,每年有30万吨以上,这是发展生物质燃料的优势。我正在考虑寻求投资合作方,如果达到10万吨/年的规模,全乡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大部分吸收到厂里来上班,能解决数百人的就业问题。” 寇银珠朴素地说,“我就想让每家每户的乡亲们都告别烟熏火燎的传统生活方式,用上节能减排的生物新型燃料。”

调研组在县发改局看到这样的规划,围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末,实现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折合20万吨标准煤,新增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农户达到5万户,全县农村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51 %,80%以上农户的生产生活能源主要由绿色清洁能源提供。由于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在农村生活用能中的比例低于15%。近年来,随着绿色能源县的建设,72%以上畜禽养殖户的动物粪便作为沼气原料进行清洁化利用,大型养殖场全部建设沼气工程,83%以上的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5000头猪单位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全部得到清洁化利用。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同时由1个县级服务站,11个区域服务站和127个村级服务网点组成的覆盖县、乡、村三级80%以上的现代农村能源服务网络已经建立。从这些规划可以看出,围场县发展绿色能源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十二五末,围场全县农村将基本实现家居温暖、庭院高效、生产无害、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绿色能源普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胡熙宁说。

我们相信围场的“绿能”人和围场40余万农民的心声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2018-09-28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