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清洁取暖要持续补贴,不会轻易退坡

生态环境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据介绍,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万户。

 

针对清洁取暖补贴取消可能会造成污染反弹问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对于煤改气、煤改电,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给了很大支持,主要体现在补贴上。目前是按照原来烧煤与烧气和用电基本相当的原则进行补贴。

 

刘炳江进一步强调,补贴不会轻易的退坡。前几年中央资金主要补贴建设,去年开始,在大气污染专项中财政部已经拿出一部分钱,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一些省份已经宣布了要持续补贴,不会轻易退坡。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通报全文如下:

 

一、我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有效治理和精准管控。

 

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挥发性有机物则是形成臭氧及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为保障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拟于5月中下旬,对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5个省的部分城市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从6月份开始,将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按照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的原则,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

 

监督帮扶将统筹用好监督和帮扶,深入了解企业关切,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治理的实际困难。重点针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排查治污设施是否按要求建设,是否正常运行维护,无组织管控要求是否到位,治理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及时指导帮助企业立行立改,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将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向地方政府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帮扶。

 

按照部党组要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既要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又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支持和帮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治理水平,有效应对臭氧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我部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八项重点工作。我部以劣Ⅴ类国控断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绿盾”行动、“三磷”排查整治、“清废”行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等八项工作为重点,持续推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工作。

 

二是压实地方责任。继续紧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指导规范地方整改验收销号,并进行现场抽查,截至4月12日,2018年警示片披露的163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135个,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15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3个。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指导支持11省(市)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4.42万平方公里,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5.47%;指导11省(市)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基本建成“三线一单”数据共享系统。

 

四是夯实工作基础。组织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和沿江58个驻点技术帮扶工作;配合财政部2020年先期安排136.5亿元,用于支持11省(市)及西藏、青海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

 

经过共同努力,2020年一季度长江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4.5%,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4%,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11省(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收官之战,同时谋划好长江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巩固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19年5月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试点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及地区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共安排764项任务,涉及工程项目429项、金额1244亿元,已取得初步成果。比如,深圳市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量焚烧、近零填埋模式;重庆市与四川省建立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徐州市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首次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立法工作;绍兴市正在研发涵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是各部门同向发力,共同支持试点工作。一年来,我部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工作机制,成立部际协调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技术帮扶组、专题研究组,从不同层面支持、指导试点城市及地区开展工作。我部组织筛选70多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亟需的污染防治技术。财政部、税务总局调整完善磷石膏、废玻璃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自然资源部支持铜陵市等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铜陵市、西宁市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包头市等打造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资金4.4亿元,支持“无废城市”试点地区24个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人民银行支持试点城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8项“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国家标准。商务部推动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累计创建231家绿色商场。邮政局指导试点城市探索应用快递绿色包装。

 

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工作呈现由点到面的良好态势。浙江省、吉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无废城市”理念逐步得到国内外各方认同。

 

2020年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攻坚年,我部将会同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全面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我部联合中科院启动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关要求,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决定联合开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工作。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调查评估工作。

 

两部门将深入合作开展全国和省域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分析生态系统状况,总结我国生态保护取得的进展,识别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对策建议。调查评估工作预计于2021年10月结束。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通报全文如下:

 

2019年主要工作进展

 

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发布VOCs无组织排放、制药工业以及涂料、油墨等排放标准,基本建成VOCs排放标准体系,1.2万家企业完成治理任务。推动全国222家钢铁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万户。

 

三是“公转铁”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7.2%,这是铁路货运占比连续12年下降后,第三个年头持续增长;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全球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吉铁路建成通车,年运输能力达2亿吨。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集港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2019年金属矿石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1%。

 

四是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连续三年在三个重点地区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细化每个城市改善目标和治污项目,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并逐月通报。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其中“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三年最好水平。

 

五是分类施策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为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钢铁、焦化等15个重点行业按照排放绩效分A、B、C三级,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间,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A级企业可自主减排,环保水平低的企业则需加大减排力度。“2+26”城市列入减排清单的企业共10.7万家,其中豁免企业1万家,在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的同时,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化学转化对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并形成科学共识;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根据中国气象局《2019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19年全国平均PM2.5气象条件比2018年偏差5.7%,能够持平实属不易。总体而言,全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PM2.5降幅收窄。2019年,全国未达标的261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4%,与前三年年均7.7%的改善幅度相比,下降速度明显放缓。

 

二是O3浓度明显上升。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同比上升6.5%,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3个百分点。

 

三是SO2浓度持续大幅改善。2019年全国SO2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与欧美等国家浓度相当;同比下降15.4%,比2013年下降65.6%;337城市连续两年SO2全部达标。

 

四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2019年1—2月,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4.1%、26.6%。这个秋冬季,内蒙古、东北三省的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包头、哈尔滨甚至出现PM2.5“爆表”;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市先后发生2次重污染过程,这些都说明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之年。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发布实施《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二是实施重点治污工程。积极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动“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指导有关区域统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和减排措施,进一步提升PM2.5和O3污染预测预报能力水平,细化应急减排清单,扩大绩效分级范围。当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范围污染过程时,指导区域按要求统一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四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优化调整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帮扶工作覆盖区域范围,指导相关地方根据不同时段的污染特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监督执法。

 

会上,中国日报记者向刘炳江提问: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天然气和电力替代燃煤取暖行动,政府希望通过清洁取暖改善北方地区污染的状况,但是很多人质疑,相关补贴取消可能会造成污染反弹。请问您怎么看?

 

刘炳江:近年来,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是近几年大气污染治理最难推进的工作之一。农村散煤不经过任何处理,烧一吨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电厂的十几倍,实践证明,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是发达国家改善空气质量必由之路。在我国,煤改气、煤改电首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推进,逐步扩展到汾渭平原,从2个城市到12个城市,到现在覆盖了两区域39个城市。

 

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冬季气温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气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电为主,还有生物质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边更多是靠热电厂管网延伸进行散煤治理。经过评估,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环境效益明显。

 

对于煤改气、煤改电,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给了很大支持,主要体现在补贴上。不考虑环境效益,清洁取暖成本确实要比散煤取暖高,目前是按照原来烧煤与烧气和用电基本相当的原则进行补贴。正如你所说,很多人怀疑,一旦财政补贴取消,可能会“返煤”。在这我强调一下。

 

第一,生活习惯是要靠培育的。原来农村居民冬天烧煤,烟烧火燎,室内PM2.5天天都在2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我们下去调研发现,用上清洁能源之后,农民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补贴也不会轻易的退坡。前几年中央资金主要补贴建设,去年开始,在大气污染专项中财政部已经拿出一部分钱,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一些省份已经宣布了要持续补贴,不会轻易退坡。

 

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散煤清零,这是刚性的任务,下一步,我们会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确保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基本清零。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0-05-22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