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7版
06版
08版

风已来 风电行业到了大发展时刻

由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联合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倡议,积极推动全球风电健康快速发展,制定科学明确的中国风电未来5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未来“碳中和国家”建设基本方略

 

□ 本报记者 焦红霞

□ 实习记者 吴 昊

 

“风”已来,风电行业到了大发展时刻。

随着“十四五”渐行渐近,风电行业的未来备受关注。日前,由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联合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又为风电行业发展鼓与呼。《宣言》倡议,积极推动全球风电健康快速发展,制定科学明确的中国风电未来5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未来“碳中和国家”建设基本方略。

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表示,风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能源局将结合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风电,可将经济复苏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紧密结合,为全人类谋福祉。”风电行业未来发展的意义可谓重大。

推动经济绿色复苏,努力实现“碳中和”

当前,推动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碳减排目标,已成为国际共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业内看来,我国做出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为风电发展指明了方向。

《宣言》旨在顺应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最新要求,通过推动制定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促使风电产业保持高质量发展,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构建零碳社会夯实基础。《宣言》指出,“风电已成为极具技术经济竞争力的先进能源生产方式,有能力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关键支撑。”

记者了解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拉动投资、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抓手。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纷纷加大清洁能源领域投资,欧盟发布绿色新政,将加快清洁能源发展等“一揽子”刺激计划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手段。

全球风能理事会CEO Ben Backwell表示,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但风电行业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尤其是中国市场,在今年应对疫情冲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预计,今年全球新增装机仍有望创造新的历史记录,预计将达到76.1GW。

据记者了解,2020年,我国风电开发保持着“稳步扩大”态势,1月~8月,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总装机超过2.2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有力支撑了稳投资稳增长,仅1月~8月新增并网风电已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风电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1月~8月,全国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4.5%,风电利用率97%,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风能已经到了大发展的时刻。”明阳智慧能源董事长张传卫告诉记者,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风电实现了从跟随、并行到引领的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未来更要在碳中和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全体风电人的价值梦想和愿景使命。

发挥资源潜力,加快推动规模化发展

《宣言》明确,综合考虑资源潜力、技术进步趋势、并网消纳条件等现实可行性,为达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起步衔接的目的,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每年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这不只是一个数字,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市场信号。”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所有开发企业、制造企业都会按照这个目标制定其发展、投资的规划,还会影响金融机构、股市、贷款、银行等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秦海岩表示,“实现‘5000万’是有条件的,全国陆上的风电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达到51亿千瓦,从开发资源的潜力角度来说没有天花板,且实现这一目标,技术上也已不存在瓶颈;更关键的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也要求风电每年新增装机必须达到5000万千瓦。”

“全球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约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40倍,而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中国已开发风能资源不到蕴藏量的5%。”《宣言》指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仅“三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就超过40亿千瓦,通过本地消纳与跨区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电力供应;而中东南部风能资源储量近10亿千瓦,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在未来5年,海上风电有能力实现规模化、平价化发展。

事实上,持续推动风电发展规模的增长,也符合我国的国家战略。任育之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张传卫认为,风电在中国的绿色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逐步构建了风电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十四五”期间,需要在国家、产业、企业、市场等多层面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他表示,中国风电正加速进入创新驱动、平价引领的全新时代,特别是海上风电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以及创新将给全球带来崭新的机遇。

突破发展瓶颈,推进产业“补短板”

随着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速度不断提升,我国不仅具备了大兆瓦级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能力,达到了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风电机组技术研发水平,而且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但与此同时,我国风电长期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

其中,核心技术的“短板”首当其冲。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寰坦言,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很多基础原材料、关键技术还没有过关,设计水平、运行水平还存在差距,技术创新的工作不能放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质量保证、质量认证等技术性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大投入。

“未来发展要制定好规划,既要重视大型的集中建设,也要重视分布式建设,把风电、光伏作为综合能源系统的一部分,融入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石定寰表示,风电企业要向综合能源方向发展、向智慧能源方向发展,这是未来发展的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度,提高质量。

对此,任育之强调,要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风电主轴承、叶片材料、IGBT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补短板”力度,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针对风电产业发展中的另一瓶颈——消纳问题,任育之指出,要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